成语拼音:shī jīng dǎ guài
成语解释:形容神色慌张或动作忙乱。也指大惊小怪。
成语出处:宋 洪迈《夷坚三志已 善谑诗词》:“后人多少继遗踪,到我便失惊打怪。”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繁体字形:失驚打恠
英文翻译:oversurprised
失:1.丢掉:遗失。丧失。2.找不着:迷失路径。3.违背:失信。失约。4.没有把握住:失手。失足。5.没有达到目的:失意。失望。6.改变常态:失色。失神。7.错误:过失。千虑一失。
惊:1.害怕;精神受到刺激,感到不安:惊慌。吃惊。2.惊动:打草惊蛇。3.骡、马等受到突然刺激后狂奔起来:马惊了。
打:[dǎ]1.除去:打旁杈。2.舀取:打水。打粥。⑰买:打油。打酒。打车票。⑱捉(禽兽等):打鱼。⑲用割、砍等动作来收集:打柴。打草。⑳定出;计算:打草稿。打主意。成本打二百块钱。(21)做;从事:打杂儿。打游击。打埋伏。打前站。(22)做某种游戏:打球。打扑克。打秋千。(23)表示身体上的某些动作:打手势。打哈欠。打嗝儿。打踉跄。打前失。打滚儿。打晃儿(huàngr)。(24)采取某种方式:打官腔。打比喻。打马虎眼。3.从:打这儿往西,再走三里地就到了。他打门缝里往外看。打今儿起,每天晚上学习一小时。[dá]十二个为一打:一打铅笔。两打毛巾。[英dozen]
怪:1.奇怪:怪事。古怪。2.埋怨;责备:这事不能怪他。3.副词。非常;很:怪好听的。4.神话传说或迷信中的怪物、妖魔。
“失惊打怪”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古灵精怪,但它实际描述的是什么呢?简单来说,就是形容人遇到一点小事就大惊小怪,反应过度。比如你正在家里看球赛,突然听到厨房传来一声响动,结果冲进去发现只是猫打翻了水杯,这时候朋友笑你:“别失惊打怪的,虚惊一场嘛!”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人们会“失惊打怪”?其实这和人的本能有关。遇到突发状况时,大脑会优先触发“战斗或逃跑”反应,这种机制原本是为了保护我们,但在现代社会,反而容易让人对小事过度敏感。比如同事看到工作群里领导发了个“紧急会议通知”,立刻坐立不安,结果开会只是讨论团建选址——这种自己吓自己的情况,不就是典型的“失惊打怪”吗?
那如何避免成为“失惊打怪”的人呢?我的个人经验是,先做三次深呼吸。比如上周快递员打电话说“你的包裹出问题了”,我心里咯噔一下,但马上提醒自己别慌。后来发现只是快递单被雨水打湿需要重新贴标签。你看,冷静下来再行动,往往能省去很多无谓的焦虑。
有趣的是,这个成语还能用在轻松的场景里。比如朋友聚会时,有人突然指着窗外喊:“快看!彩虹!”结果大家凑过去才发现是霓虹灯反光,这时候互相调侃一句“你们这失惊打怪的毛病该改改了”,反而能让气氛更活跃。生活需要一点幽默感,小题大做反而容易错过真正的美好。
最后想说的是,“失惊打怪”背后反映的是我们对未知的天然警惕,这本身没有错。但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学会分辨事情的轻重缓急,就像给大脑装了个“过滤器”。下次遇到意外状况时,不妨先问自己:这件事三个月后还重要吗?答案往往会让你豁然开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