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dà dì chūn huí
成语解释:见“大地回春”。
成语出处:罗广斌、杨益言《红岩》第十六章:“楼三室的对联,引用了古人的诗句:‘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头。’横额是:‘大地春回’。”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比喻形势好转
繁体字形:大地萅迴
英文翻译:spring returns
大:[dà]1.指面积、体积、容量、数量、强度、力量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与“小”相对:大厅。大政。大气候。夜郎自大。大腹便便。2.指大小的对比:这间房有那间两个大。3.规模广,程度深,性质重要:大局。大众。4.用于“不”后,表示程度浅或次数少:不大高兴。5.年长,排行第一:老大。6.敬辞:大作。大名。大手笔。7.时间更远:大前年。8.〔大夫〕古代官职,位于“卿”之下,“士”之上。9.超过事物一半,不很详细,不很准确:大概。大凡。[dài]1.〔大夫〕医生(“夫”读轻声)。2.〔大王〕戏曲、旧小说中对强盗首领的称呼(“王”读轻声)。[tài]1.古同“太”。2.古同“泰”。
地:[dì]1.人类生长活动的所在:地球(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地心说。2.地球或地球的某部分:地质。地壳。3.地球表面除去海洋、江河、湖泊的部分:陆地。地下。4.地球表面的土壤:土地。田地。地政。地主。5.地球上的一个区域:地区。此地。6.建筑材料铺成的平面:地板。地毯。7.所在空间或区域的部位:地点。目的地。8.人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位置:易地以处。9.表示思想或行动的某种活动领域:见地。境地。心地。10.底子:质地。[de]结构助词,用在词或词组之后表示修饰后面的谓语:慢慢地走。
春:1.春季:春景。温暖如春。2.指一年的时间:一卧东山三十春。3.指男女情欲:怀春。春心。4.比喻生机:妙手回春。5.姓。
回:1.曲折环绕:回旋。巡回。迂回。回形针。峰回路转。2.从别处到原来的地方;还:回家。回乡。送回原处。3.掉转:回头。回过身来。4.答复;回报:回信。回敬。5.回禀。6.谢绝(邀请);退掉(预定的酒席等);辞去(伙计、佣工):送来的礼物都回了。7.指事情、动作的次数:来了一回。听过两回。那是另一回事。8.说书的一个段落,章回小说的一章:一百二十回抄本《红楼梦》。9.回族:回民。10.姓。11.趋向动词。用在动词后面,表示人或事物随动作从别处到原处:从邮局取回一个包裹。书报阅后,请放回原处。
你瞅瞅,这“大地春回”用起来可太有画面感了!比如隔壁老张站在田埂上叉着腰说:“去年种的麦子蔫儿了大半年,如今大地春回,总算能盼个好收成啦!”这成语说白了就是冬天过去、生机重现的意思,但用起来是不是比直接说“春天来了”更有味儿?
哎,有人可能想问:“这词只能用在庄稼地里吗?”当然不是!你看小王刚换了工作,在朋友圈写:“团队重组后简直是大地春回,新项目一个接一个冒出来。”这里直接把自然现象套到职场变化上,是不是瞬间觉得连办公桌都开出花来了?
说到这儿我突然想到个问题:为啥人们总爱用季节比喻人生?仔细琢磨,春天代表的可不只是气温回升。就像我老家那条结冰的小河,每年开春冰面咔嚓裂开的瞬间,总让人联想到困境中的转机——这不正是“大地春回”最核心的意象吗?
前两天在公园听见俩老太太唠嗑:“咱们社区改造后真是大地春回,健身器材都换成带按摩功能的了!”这话把我逗乐了,但转念一想确实在理。现代人用成语就得这么活学活用,甭管是自然环境还是生活琐事,能传达出“焕然一新”的感觉就成。
要我说啊,这个成语最妙的地方在于它自带时间维度。就像我去年种的月季,冬天光秃秃的枝干看着心慌,可开春后蹭蹭冒新芽——这不正是用四个字说清了“等待终有回报”的道理?下次遇到朋友创业遇挫,不妨拍拍他肩膀:“别愁,等个大地春回的时机嘛!”
话说回来,现在城里人整天盯着手机屏幕,有多少人真注意过土地的变化?上周特意去郊区转悠,看见柳条抽芽的瞬间,突然就懂了古人造这个词时的心境。科技再发达,有些东西还真得亲眼见过才能体会——就像外卖软件再方便,也替代不了亲手撒种时对春天的期待。
这天气说暖就暖起来了,您要是还没感受到“大地春回”的气息,不妨多出去走走。指不定在哪个转角,就能撞见枝头上颤巍巍的新绿,那可比手机里任何特效都来得真实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