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ái
  • shēng
  • huì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mái shēng huì jì

成语解释:犹销声匿迹。

成语出处:《南史·萧修传》:“修静恭自守,埋声晦迹。”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宾语;用于隐者

繁体字形:埋聲晦跡

英文翻译:To bury one's voice in obscurity

埋声晦迹的意思

埋:[mái]1.(用土、沙、雪、落叶等)盖住:埋藏。埋地雷。2.隐藏:埋伏。隐姓埋名。[mán]〔埋怨〕抱怨;责备。

声:1.物体振动所发出的音响:锣声。大声。2.说话;语言:不声不响。呼声。3.宣布;陈述:声明。声讨。4.名誉:声望。名声。5.声母:声韵。双声。6.声调:第一声。去声。7.量词。用于声音发出的次数:连喊三声。

晦:1.农历每月的末一天:晦朔。2.昏暗;不明显:晦涩。晦暝。隐晦。3.夜晚:风雨如晦。4.隐藏:晦迹。韬晦。

迹:1.留下的印子;痕迹:足迹。血迹。笔迹。踪迹。2.前人遗留的事物(主要指建筑或器物):古迹。陈迹。事迹。史迹。3.形迹:迹近违抗(行动近乎违背、抗拒上级指示)。

成语评论

生活中,我们常会遇到“埋声晦迹”的人。比如公司新来的程序员小李,明明参与开发了核心模块,却在项目庆功会上主动把功劳让给团队。同事问他为何不主动表现,他笑着说:“代码能跑起来就是最好的汇报。”这种低调做事的风格反而让领导注意到了他的专业态度,三个月后他成了技术组负责人。

有人可能会问:明明有能力,为什么要藏起来?其实“埋声晦迹”不是懦弱退缩。就像春天播种要把种子埋进土里,暂时的隐蔽是为了更好的生长。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年轻时在洛阳当小官,每天闭门读书,看似毫无建树。但当朝廷开科举时,他积累的学识让主考官惊叹“此人必成文坛北斗”,后来果然成为引领诗文革新的一代宗师。

现代社会尤其需要这种智慧。我见过不少创业者,在短视频平台疯狂自我营销的往往昙花一现,反倒是那些埋头打磨产品的,像手机行业的某个国产品牌,最初被嘲笑“土气”,却用五年时间默默攻克芯片技术,最终在高端市场撕开突破口。这让我想到:真正的实力就像酒窖里的陈酿,喧闹的街市反而会破坏它的醇香。

有个有趣的矛盾现象:越是信息爆炸的时代,低调反而成为稀缺品质。就像小区里那位总在清晨扫落叶的退休教授,邻居们最初以为他是普通保洁员,直到某天电视里播放国家科技进步奖颁奖,大家才发现他是环保材料领域的专家。这种“隐身”不是故作神秘,而是把注意力集中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当别人在社交平台晒证书时,他实验室的灯光还亮着。

当然,埋声晦迹不等于自我封闭。它更像是武侠小说里的“闭关修炼”,暂时的隐匿是为了出关时的厚积薄发。我特别欣赏那些既能融入人群又能保持独立思考的人,就像山涧的溪流,平时静静流淌滋润草木,遇到断崖便化作瀑布彰显力量。这种收放自如的状态,或许才是这个成语在现代社会的生动演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