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guó ér wàng jiā
成语解释:谓为国事而忘其家。
成语出处:《儒林外史》第六回:“但自古道:‘公而忘私,国而忘家。’我们科场是朝廷大典,你我为朝廷办事,就是不顾私亲,也还觉得于心无愧。”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指爱国
繁体字形:國而忘家
英文翻译:preoccupied with the nation , forget about his family
国:1.国家:国内。祖国。外国。保家卫国。2.代表或象征国家的:国徽。国旗。国花。3.在一国内最好的:国手。国色。4.指本国的,特指我国的:国产。国术。国画。国药。5.姓。
而:1.连接动词、形容词或词组、分句等。a)连接语意相承的成分:伟大而艰巨的任务。战而胜之。取而代之。我们正从事一个伟大的事业,而伟大的事业必须有最广泛的群众的参加和支持。b)连接肯定和否定互相补充的成分:栀子花的香,浓而不烈,清而不淡。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c)连接语意相反的成分,表示转折:如果能集中生产而不集中,就会影响改进技术、提高生产。d)连接事理上前后相因的成分:因困难而畏惧而退却而消极的人,不会有任何成就。2.有“到”的意思:一而再,再而三。由秋而冬。由南而北。3.把表示时间、方式、目的、原因、依据等的成分连接到动词上面:匆匆而来。挺身而出。为正义而战。因公而死。视情况而定。4.插在主语谓语中间,有“如果”的意思:民族战争而不依靠人民大众,毫无疑义将不能取得胜利。5.姓。
忘:忘记:喝水不忘掘井人。这件事我一辈子也忘不了。
家:[jiā]1.“傢”是“家伙”、“家具”、“家什”的“家”的繁体字。2.家庭的住所:回家。这儿就是我的家。我的家在上海。3.借指部队或机关中某个成员工作的处所:我找到营部,刚好营长不在家。4.经营某种行业的人家或具有某种身份的人:农家。渔家。船家。东家。行(háng)家。5.掌握某种专门学识或从事某种专门活动的人:专家。画家。政治家。科学家。艺术家。社会活动家。6.学术流派:儒家。法家。百家争鸣。一家之言。7.指相对各方中的一方:上家。下家。公家。两家下成和棋。8.谦辞,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高的或同辈年纪大的亲属:家父。家兄。9.人工饲养或培植的(跟“野”相对):家畜。家禽。家兔。家鸽。家花。10.姓。[jia]1.后缀。2.用在某些名词后面,表示属于那一类人:女人家。孩子家。姑娘家。学生家。3.用在男人的名字或排行后面,指他的妻子(qī·zi):秋生家。老三家。[jie]用在修饰语后,相当于“地”、“的”,如“整天家、成年家”。
“国而忘家”这个成语,说的是一个人为了国家大事顾不上自己的小家。比如战国时期的大禹,为了治理洪水,三次路过家门都没进去看一眼。这故事听起来像传说,但仔细想想,生活中其实也有类似的人——比如那些驻守边疆的战士,逢年过节回不了家,不就是“国而忘家”的真实写照吗?
有人可能会问:现代社会还需要这种精神吗?举个接地气的例子:去年疫情最严重时,很多医生护士连续几个月住在医院。他们当然也想家,但病人更需要他们。这种选择不是对家庭的冷漠,而是明白“只有护住大家,才能保住小家”。你看,这种精神其实就藏在普通人的责任感里。
不过我倒觉得,真正的“国而忘家”不该被神化。就像我们小区那位快递站长,封控期间每天睡在仓库,但他会抽空给女儿打视频电话。这种既顾大局又不失温情的状态,可能比完全舍弃家庭更有人情味。毕竟,家国情怀不是非黑即白的单选题。
现在年轻人常说“打工人的命也是命”,这话挺实在。但换个角度看,很多科研工作者在实验室熬夜攻关,创业者为了产品上线连续通宵,他们同样在用自己的方式践行“国而忘家”。时代变了,守护国家的方式也在进化,但那份把集体放在个人之前的初心始终没变。
最近看到个有趣的对比:明朝戚继光抗倭时写家书说“倭寇不灭,何以家为”,现在的航天工程师在发射基地过中秋时说“月亮在哪看都一样”。语言风格变了,但那股子“先公后私”的劲头一脉相承。或许这就是中华文化里最动人的传承——不需要豪言壮语,行动本身就是最好的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