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uó
  • fāng
  • jiǎn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guó bù fāng jiǎn

成语解释:国步:国家的命运。国家处于危难的境地

成语出处:南朝·宋·谢庄《孝武帝哀策文》:“王室多故,国步方蹇。”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指国家处于危难的境地

繁体字形:国步方蹇

英文翻译:National fast

国步方蹇的意思

国:1.国家:国内。祖国。外国。保家卫国。2.代表或象征国家的:国徽。国旗。国花。3.在一国内最好的:国手。国色。4.指本国的,特指我国的:国产。国术。国画。国药。5.姓。

步:1.行走时两脚之间的距离;脚步:正步。跑步。寸步难移。走了一步棋。2.阶段:初步。事情一步比一步顺利。3.地步;境地:不幸落到这一步。4.旧制长度单位,1步等于5尺。5.用脚走:步入会场。亦步亦趋。6.踩;踏:步人后尘。7.用脚步等量地:步一步这块地够不够三亩。8.姓。9.同“”(多用于地名):盐步。禄步。炭步(都在广东)。

方:1.正四边形或六个面都是正四边形的六面体。2.正直:品行方正。3.方向;方面:东方。双方。4.办法:千方百计。领导有方。5.地点;地区:前方。方言。6.治病的药单:药方。处方。7.工程上指土、石等堆积一立方米:土方。8.数学上指自乘的积:乘方。9.副词。正在;方才:方兴未艾。如梦方醒。年方十六。10.表示响度级的单位。将声音与一个1,000赫的纯音试听比较,当两者响度被判断为相同时,后者声压级的分贝数即被定为这个声音响度级的方数。旧写作㕫。11.⑪量词。用于方形的东西:一方砚台。两方图章。

蹇:1.跛足:蹇驴。2.迟钝;不顺利:蹇涩。蹇滞。3.指驽马。也指驴。

成语评论

提到“国步方蹇”这个成语,很多人可能会疑惑:它到底形容什么场景?其实这个成语出自《诗经》,原指国家处于艰难时期,后来也延伸用来形容个人或集体遭遇重大挑战。举个例子:“明朝末年,天灾频发、外敌入侵,朝廷内部又党争不断,真正是国步方蹇的危局。” 这个例子中,自然灾害、战争和内部矛盾三重压力,恰好对应了成语中“国家步履维艰”的核心意象。

有人可能会问:现代社会还能用这个成语吗?当然可以。比如某国遭遇经济危机时,媒体可能会这样写:“当失业率飙升、物价飞涨与国际贸易制裁同时袭来,这个曾经繁荣的岛国正经历着国步方蹇的考验。” 这里既保留了原意的沉重感,又贴合了当代语境,说明成语的生命力在于灵活运用。

有趣的是,这个成语的警示意义在今天依然鲜活。它提醒我们,无论是国家还是企业,当多重危机叠加时,解决问题的关键往往不在对抗单一困境,而在于找到系统性的突破口。就像暴雨中的航船,既要应对风浪,更要调整风帆的方向。

或许有人会困惑:用这么沉重的成语会不会显得消极?其实不然。成语本身只是客观描述状态,重要的是后续行动。历史上有不少“国步方蹇”后逆风翻盘的例子,比如二战后德国的重建,恰恰说明危机中孕育着转机。这让我想到,汉语成语的智慧往往藏在字面之下——它既陈述现实,又暗含破局的可能性。

从语言演变的角度看,这个成语正在经历微妙的蜕变。如今有些网络作者会调侃式地写道:“这个月既要还房贷又要应付甲方,我的个人财务堪称国步方蹇。” 虽然用法不完全规范,却生动展现了当代人将宏大叙事融入日常生活的语言创造力。这种接地气的转化,或许正是传统文化保持活力的密码。

站在观察者的角度,我始终认为成语就像时间胶囊,封存着先人对世界的认知。当我们用“国步方蹇”描述困境时,本质上是在延续一种跨越千年的共情——无论哪个时代的人,都曾在风雨飘摇中寻找过希望的光亮。这种文化血脉的联结,或许比成语本身更值得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