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ì zhàn zhī dì
成语解释:指四面平坦,无险可守,容易受攻击的地方。
成语出处:《史记·乐毅列传》:“赵,四战之地也,其民习兵,伐之不可。”《后汉书·荀彧传》:“颖川,四战之地也,天下有变,常为兵冲。”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宾语;指容易受攻击的地方
繁体字形:四戰之地
英文翻译:place open to attack from all directions
四:1.三加一后所得的数目。见〖数字〗。2.姓。3.我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乐谱上用作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的“”。见〖工尺〗。
战:1.战争;战斗:宣战。停战。持久战。商战。2.进行战争或战斗:战胜。百战百胜。愈战愈勇。3.姓。4.发抖:寒战。打战。胆战心惊。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地:[dì]1.人类生长活动的所在:地球(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地心说。2.地球或地球的某部分:地质。地壳。3.地球表面除去海洋、江河、湖泊的部分:陆地。地下。4.地球表面的土壤:土地。田地。地政。地主。5.地球上的一个区域:地区。此地。6.建筑材料铺成的平面:地板。地毯。7.所在空间或区域的部位:地点。目的地。8.人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位置:易地以处。9.表示思想或行动的某种活动领域:见地。境地。心地。10.底子:质地。[de]结构助词,用在词或词组之后表示修饰后面的谓语:慢慢地走。
“四战之地”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陌生,它到底是什么意思呢?简单来说,它指的是一个地理位置特殊、容易被多方势力争夺的地方。比如历史上的荆州,夹在魏、蜀、吴三国之间,谁都想占为己有,结果反而成了冲突的焦点。
为什么人们会用“四战之地”形容某些场景?举个例子:一家公司的新业务部门,既要和外部同行竞争,又要协调内部资源,稍有不慎就会陷入“四面受敌”的困境。这时候负责人可能会自嘲:“咱们这儿简直成了四战之地啊!”
有人可能会问:这种处境真的无法避免吗?其实未必。比如上海作为国际港口,虽然汇聚了全球企业,但通过建立自贸区政策,反而把竞争压力转化成了发展机遇。这说明“四战之地”的结局,往往取决于应对策略。
我个人观察发现,生活中也存在类似现象。比如社区里新开的生鲜超市,如果选址在三个小区交汇处,既要吸引不同客群,又要应对周边商家的价格战,这种“既要又要”的状态,不正是微观版的四战之地吗?
如何在这种环境中找到出路?有个朋友经营网红奶茶店的经验值得参考:他主动把店铺开在五家竞争对手中间,反而通过差异化的国风包装和会员日互动,把地理劣势变成了打卡热点。这告诉我们,所谓的“危险地带”,换个视角可能就是机遇窗口。
下次听到“四战之地”,不妨想想十字路口的交通灯——虽然四面来车,但只要规则明确、调度得当,反而能成为最有效率的枢纽。关键不在于位置本身,而在于如何建立自己的“通行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