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uì
  • zhī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guì yù zhī dì

成语解释:指京师。

成语出处:宋·戴埴《鼠璞·桂玉》:“马存字长游,谓子游京师,薪如束桂,米如裹玉,世以桂玉之地为京师。”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主语、宾语;指京师

繁体字形:桂玉之地

英文翻译:Guiyudi

桂玉之地的意思

桂:1.桂花树,木犀的通称。2.肉桂树,常绿乔木。树皮即桂皮或称肉桂,有香味,可供药用,又作调料。3.广西的别称。

玉:1.矿物,不透明和半透明的集合体。化学成分是硅酸铝钠。硬度大。如白玉、墨玉、青玉、碧玉、和田玉、岫岩玉等,主要用作雕刻工艺美术品。2.比喻洁白美丽:亭亭玉立。3.敬辞。称对方的身体或行动:玉体。玉成。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地:[dì]1.人类生长活动的所在:地球(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地心说。2.地球或地球的某部分:地质。地壳。3.地球表面除去海洋、江河、湖泊的部分:陆地。地下。4.地球表面的土壤:土地。田地。地政。地主。5.地球上的一个区域:地区。此地。6.建筑材料铺成的平面:地板。地毯。7.所在空间或区域的部位:地点。目的地。8.人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位置:易地以处。9.表示思想或行动的某种活动领域:见地。境地。心地。10.底子:质地。[de]结构助词,用在词或词组之后表示修饰后面的谓语:慢慢地走。

成语评论

桂玉之地”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陌生,它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它源自《战国策》中“楚地贵桂,齐地贵玉”的典故,比喻物价昂贵、生活成本极高的地方。比如:“一线城市的房价堪比桂玉之地,年轻人想扎根不得不精打细算。”这里用“桂玉之地”替代“寸土寸金”,既保留了文雅感,又让表达更有画面感。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不用更直白的“物价高”来替代这个成语?这恰恰体现了汉语的独特魅力——用具体意象传递抽象概念。就像“桂树”象征珍贵,“玉石”代表稀缺,组合起来就能让人联想到资源紧张、消费压力大的状态。例如:“自从景区开发后,这个山间小镇竟成了桂玉之地,连瓶装水都要二十元。”

在当代社会,“桂玉之地”有了新的延伸含义。它不仅指物质层面的昂贵,还能形容竞争激烈的环境。有个有趣的例子:“互联网大厂聚集的科技园区堪称职场桂玉之地,优秀人才如过江之鲫。”这种用法将地理概念转化为人才市场的隐喻,颇有种古今交融的趣味。

个人认为,这个成语的价值在于它提醒我们关注生活品质与成本的平衡。就像古人在桂树和玉石产地面临的选择困境,现代人同样需要在城市发展机遇与生活压力之间寻找支点。或许我们可以这样造句:“选择定居城市时,别让桂玉之地的光环掩盖了内心的真实需求。”这既保留了成语的文化底蕴,又赋予了现代生活的思考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使用这类典故成语时要考虑语境适配度。在科普文章中说“学区房已是桂玉之地”能增加文采,但在菜市场讨价还价时用就显得不合时宜。掌握这种分寸感,就像调配桂花的馥郁与玉石的清冷,需要恰到好处的语言敏感度。

最后给个小建议:下次形容高消费场所时,可以试试“这家餐厅简直是桂玉之地,人均消费顶我半月伙食费”。既避免了“贵得离谱”的直白表述,又能让对话增添几分文化趣味,说不定还能引发对方探究成语来历的兴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