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kū yǎn mǒ lèi
成语解释:哭着诉说或控诉,形容哭哭啼啼
成语出处: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七回:“那老婆儿哭眼抹泪的说道:‘阿弥陀佛!说也不当好听的话。’”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指哭泣
繁体字形:哭眼抹涙
英文翻译:Weeping eyes and tears
哭:因痛苦悲哀或感情激动而流泪,有时候还发出声音:哭诉。放声大哭。
眼:1.人和动物的视觉器官。通称眼睛。2.小洞;窟窿:泉眼。炮眼。拿针扎一个眼儿。3.(眼儿)指事物的关键所在:节骨眼儿。4.围棋用语,由同色棋子围住的一个或两个空交叉点。5.戏曲中的拍子:二黄慢板,一板三眼。6.用于井、窑洞:一眼井。一眼旧窑洞。
抹:[mǒ]1.涂:涂抹。抹粉(喻美化或掩饰)。抹黑(喻丑化)。抹子(瓦工用来抹灰泥的器具。亦称“抹刀”)。2.揩,擦:抹拭。哭天抹泪。3.除去,勾掉,不计在内:抹煞。4.轻微的痕迹:“林梢一抹青如画”。一抹余晖。[mò]1.把和好了的泥或灰涂上后弄平:抹墙。抹石灰。2.紧靠着绕过去:抹头。抹身。3.用手指轻按,奏弦乐指法的一种。[mā]1.擦:抹桌子。2.按着向下移动、除去:抹不下脸来(碍于脸面或情面)。
泪:眼泪;泪液:泪痕。热泪。泪如雨下。烛泪。
“哭眼抹泪”这个成语怎么用?咱们先看个例子:小明考试考砸了,回家被爸妈训了一顿,躲在房间里哭眼抹泪地翻着课本。这里的“哭眼抹泪”既描绘了具体动作,又传递出委屈的情绪,比单纯说“哭”更生动。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要用这么复杂的成语?其实这个表达妙在画面感——您看,“抹泪”这个动作让人联想到用手背擦眼泪的样子,“哭眼”又强调了眼睛红肿的状态,四个字就把一个人既伤心又不想让人发现的纠结状态画出来了。
再举个职场例子:新来的实习生把报表搞错了,在茶水间哭眼抹泪地给家里打电话。这时候用“哭眼抹泪”,既说明她确实难过,又暗示可能带点职场新人的玻璃心。不过要我说啊,现代人压力大,偶尔哭一哭反倒能释放情绪,关键是要擦干眼泪继续前行。
您发现没?这个成语特别适合用在“想哭又强忍”的场景。比如老张送女儿去外地上大学,明明眼眶都红了,还硬撑着说“没事没事”。这种时候用“哭眼抹泪”,比直接说“忍着不哭”更有温度。
说到这儿想起个有意思的现象:现在年轻人更愿意用“破防了”“泪目”这些网络用语。但像“哭眼抹泪”这样的传统成语,反而能在细腻情感表达上提供更多层次。下次写文章时,不妨根据读者年龄层灵活选择表达方式,既保留文化韵味,又贴近时代脉搏。
最后留个思考题:您觉得“哭眼抹泪”和“梨花带雨”有什么区别?前者更强调动作的真实感,后者则偏向诗意的美感。生活中真实的哭泣往往没那么唯美,所以写家长里短用“哭眼抹泪”,写文艺作品可能更适合“梨花带雨”。不过说到底,真情实感才是打动人心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