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hū zhī jí lái,huī zhī jí qù
成语解释:即:就,立刻;挥:挥手。叫他来就来,叫他走就走。形容统治阶级对下属或奴才的任意使唤。
成语出处:《史记·汲郑列传》:“使黯(汲黯)任职居官,无以逾人。然至其辅少主,守城深坚,招之不来,麾之不去,虽自谓贲育亦不能夺之矣。”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定语、分句;形容任意使唤
繁体字形:嘑之即來,揮之即去
英文翻译:Call and go
呼:1.生物体把体内的气体排出体外(跟“吸”相对):呼吸。呼出一口气。2.大声喊:呼声。欢呼。呼口号。大声疾呼。3.叫;叫人来:直呼其名。一呼百诺。呼之即来,挥之即去。4.姓。5.形容风声等:北风呼呼地吹。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即:1.靠近;接触:若即若离。可望而不可即。2.到;开始从事:即位。3.当下;目前:即日。即期。成功在即。4.就着(当前环境):即景。5.姓。6.就是:荷花即莲花。非此即彼。7.就;便:一触即发。招之即来。闻过即改。8.即使:即无他方之支援,也能按期完成任务。
来:1.从别的地方到说话人所在的地方(跟“去”相对):来往。来宾。来信。从县里来了几个干部。2.(问题、事情等)发生;来到:问题来了。开春以后,农忙来了。3.做某个动作(代替意义更具体的动词):胡来。来一盘棋。来一场篮球比赛。你歇歇,让我来。何必来这一套?4.趋向动词。跟“得”或“不”连用,表示可能或不可能:他们俩很谈得来。这个歌我唱不来。5.用在另一动词前面,表示要做某件事:你来念一遍。大家来想办法。6.用在另一动词或动词结构后面,表示来做某件事:我们贺喜来了。他回家探亲来了。7.用在动词结构(或介词结构)与动词(或动词结构)之间,表示前者是方摘了一个荷叶来当雨伞。你又能用什么理由来说服他呢?8.来着:这话我多会儿说来?9.未来的:来年。来日方长。10.姓。11.诗歌、熟语、叫卖声里用作衬字:正月里来是新春。不愁吃来不愁穿。黑白桑葚来大樱桃。12.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朝着说话人所在的地方:把锄头拿来。各条战线传来了振奋人心的消息。13.用在动词后,表示结果:信笔写来。一觉醒来。说来话长。看来今年超产没有问题。想来你是早有准备的了。
挥:1.摇动;舞动:挥手。挥舞。挥刀。2.拂去;抹掉:挥汗。3.抛出;散出:挥金如土。挥发。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即:1.靠近;接触:若即若离。可望而不可即。2.到;开始从事:即位。3.当下;目前:即日。即期。成功在即。4.就着(当前环境):即景。5.姓。6.就是:荷花即莲花。非此即彼。7.就;便:一触即发。招之即来。闻过即改。8.即使:即无他方之支援,也能按期完成任务。
去:1.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跟“来”相对):去路。去向。从成都去重庆。他去了三天,还没回来。2.离开:去国。去世。去职。去留两便。3.失去;失掉:大势已去。4.除去;除掉:去病。去火。去皮。这句话去几个字就简洁了。5.距离:两地相去四十里。去今五十年。6.过去的(时间,多指过去的一年):去年。去秋(去年秋天)。去冬今春。7.婉辞,指人死:他不到四十岁就先去了。8.表示离开说话人所在地自行做某件事时用“去”,表示到说话人所在地参与某件事时用“来”。9.的“去”可以一前一后同时用,表示去了要做某件事:他去听报告去了。10.用在“大、多、远”等形容词后,表示“非常…”,“…极了”的意思(后面加“了”):这座楼可大了去了!。他到过的地方多了去了!⑿去声:平上去入。11.扮演(戏曲里的角色):在《断桥》中,他去白娘子。12.用在动词后,表示人或事物随动作离开原来的地方:拿去。捎去。13.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继续等:信步走去(=过去)。让他说去(=下去)。一眼看去(=上去)。
“呼之即来,挥之即去”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对人或事物的绝对掌控。比如,你可能会听到有人说:“老板对助理的要求简直是呼之即来,挥之即去,连周末都要随叫随到。”这里的问题来了:为什么人们会用这个成语形容不对等的关系呢?答案藏在它的字面含义里——一方强势主导,另一方被动服从,就像开关一样被随意操控。
历史上,这个成语常用来描述君臣或主仆关系。比如古代帝王召见臣子,一道圣旨就能让人连夜赶路;而一旦失宠,臣子又可能被贬到边疆,仿佛从未被重视过。但放到现代,它的用法更生活化。比如朋友吐槽:“我家的猫主子才是老大,我给它铲屎、喂粮,它对我倒是呼之即来,挥之即去。”这种幽默的调侃,反而弱化了成语本身的负面色彩。
有人可能会问:职场中这种现象普遍吗?实际上,许多新人都有过类似体验。比如实习生小王提到:“刚入职时,主管让我打印文件、买咖啡,甚至帮忙接孩子,完全是呼之即来的状态。但当我主动提出项目建议时,他又挥挥手说‘先做好小事’。”这种单方面的支配,往往暴露了权力结构中的失衡。
我个人认为,这个成语的广泛使用,反映了人们对“边界感”的潜在需求。现代社会强调平等沟通,但现实中仍存在许多隐形控制。比如手机消息的“秒回文化”,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变相的“呼之即来”。值得思考的是:当我们用这个成语时,是否也在无意识中默许了某种不合理的关系模式?
最后留个问题:如果反过来看,“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能力是否代表高效执行力?比如急救团队的随时待命,或是外卖平台的即时响应。这时候的“操控”反而成了社会便利的基石。可见,同一个成语在不同语境下,可能传递完全相反的价值观——关键要看权力是用于服务他人,还是满足私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