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míng gōng dà bǐ
成语解释:名家的大手笔
成语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18回:“名公大笔,却是本家风味。”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作品等
繁体字形:名公大筆
英文翻译:Famous public large sum
名:1.名字;名称:人名。书名。命名。报名。给他起个名儿。2.名字叫做:这位女英雄姓刘名胡兰。3.名义:你不该以出差为名,到处游山玩水。4.名声;名誉:出名。有名。世界闻名。5.出名的;有名声的:名医。名著。名画。名山。6.说出:莫名其妙。不可名状。7.占有:一文不名。不名一钱。8.a)用于人:三百多名工作人员。录取新生四十名。b)用于名次:第三名。9.姓。
公:1.属于国家或集体的(跟“私”相对):公款。公物。公事公办。2.共同的;大家承认的:公分母。公议。公约。3.属于国际间的:公海。公制。公历。4.使公开:公布。公之于世。5.公平;公正:公买公卖。大公无私。秉公办理。6.公事;公务:办公。公余。因公出差。7.姓。8.封建五等爵位的第一等:公爵。公侯。王公大臣。9.对上了年纪的男子的尊称:诸公。张公。10.丈夫的父亲;公公:公婆。11.属性词。(禽兽)雄性的(跟“母”相对):公羊。这只小鸡是公的。
大:[dà]1.指面积、体积、容量、数量、强度、力量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与“小”相对:大厅。大政。大气候。夜郎自大。大腹便便。2.指大小的对比:这间房有那间两个大。3.规模广,程度深,性质重要:大局。大众。4.用于“不”后,表示程度浅或次数少:不大高兴。5.年长,排行第一:老大。6.敬辞:大作。大名。大手笔。7.时间更远:大前年。8.〔大夫〕古代官职,位于“卿”之下,“士”之上。9.超过事物一半,不很详细,不很准确:大概。大凡。[dài]1.〔大夫〕医生(“夫”读轻声)。2.〔大王〕戏曲、旧小说中对强盗首领的称呼(“王”读轻声)。[tài]1.古同“太”。2.古同“泰”。
笔:1.写字画图的用具:毛笔。铅笔。钢笔。粉笔。一支笔。一管笔。2.(写字、画画、作文的)笔法:伏笔。工笔。败笔。曲笔。3.用笔写出:代笔。直笔。亲笔。4.手迹:遗笔。绝笔。5.笔画:笔顺。笔形。6.a)用于款项或跟款项有关的:一笔钱。三笔账。五笔生意。b)用于字的笔画:“大”字有三笔。c)用于书画艺术:写一笔好字。他能画几笔山水画。7.姓。
“名公大笔”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文绉绉的,到底啥意思啊?其实它指的是名人或权威人士的重要文章或作品,比如一本被学界广泛引用的学术著作,或者某位大作家写的经典小说。举个例子:老教授退休后整理半生研究,出了一本《中国民俗考》,书里既有扎实的史料,又有生动的民间故事,同行们纷纷感叹:“这真是名公大笔!”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非要用“名公大笔”这个词呢?简单来说,它强调的不仅是作品的权威性,更暗含了作者用笔如刀的功力。就像去年某位年轻作家写的《城市折叠》,明明是个科幻故事,却把社会阶层问题写得入木三分。出版社编辑拿到稿子时一拍大腿:“这种既有新意又有深度的作品,绝对算得上名公大笔!”
再举个接地气的例子。公司年度报告通常枯燥得像白开水,但市场部小李硬是把行业趋势分析写得既有数据支撑,又有故事性。董事长在全员大会上举着报告说:“这份文件突破了传统格式,信息量大却通俗易懂,称得上是咱们公司的名公大笔!”你看,连职场场景都能用这个成语。
有个问题可能困扰大家:现在自媒体时代人人能写作,“名公大笔”还有存在价值吗?我的观察是,正因为信息爆炸,那些经过深思熟虑、逻辑缜密的内容反而更显珍贵。就像短视频平台上突然爆红的《历史冷知识》专栏,作者是位博物馆研究员,每条三分钟的视频都要查证二十多本古籍,网友留言区清一色刷着“这才是名公大笔”。
最后想聊聊个人看法。很多人觉得“名公大笔”必须出自名家之手,我倒觉得关键在于内容本身的分量。去年社区里退休张大爷自费印的《老城记忆》,记录了我们街道六十年的变迁,连市档案馆都来要收藏。街坊们说得实在:“别看张大爷不是文化人,这书可比某些专家写的更配叫名公大笔。”你看,真诚用心的创作,从来都与身份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