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hé liǎng wéi yī
成语解释:亦作“合二为一”。合两者为一体。
成语出处:《后汉书·杨震传》:“伏见诏书为阿母兴起津城门内第舍,连里竟街,雕修缮饰,穷极巧伎。”李贤注:“合两坊而为一宅。”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指两个事物合成一个
繁体字形:合兩為一
英文翻译:become
合:[hé]1.闭;合拢:合眼。笑得合不上嘴。2.结合到一起;凑到一起;共同(跟“分”相对):合办。同心合力。3.全:合村。合家团聚。4.符合:合情合理。正合心意。5.折合;共计:一公顷合十五市亩。这件衣服连工带料合多少钱?6.应当;应该:理合声明。7.旧小说中指交战的回合:大战三十余合。8.在太阳系中,当行星运行到与太阳、地球成一直线,并且地球不在太阳与该行星之间的位置时,叫做合。9.姓。10.我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乐谱上用作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的“”。见〖工尺〗。“閤”[gě]1.容量单位,10勺等于1合,10合等于1升。2.量粮食的器具,容量是1合,方形或圆筒形,多用木头或竹筒制成。
两:1.“两”和“二”用法不全同。读数目字只用“二”不用“两”,如“一、二、三、四”。小数和分数只用“二”不用“两”,如“零点二(0.2),三分之二”。序数也只用“二”,如“第二、二哥”。在一般量词前,用“两”不用“二”。在传统的度量衡单位前,“两”和“二”一般都可用,用“二”为多(“二两”不能说“两两”)。新的度量衡单位前一般用“两”,如“两吨、两公里”。在多位数中,百、十、个位用“二”不用“两”,如“二百二十二”。“千、万、亿”的前面,“两”和“二”一般都可用,但如“三万二千”、“两亿二千万”,“千”在“万、亿”后,以用“二”为常。2.双方:两便。两可。两全其美。两相情愿。3.表示不定的数目,和“几”差不多:过两天再说。他真有两下子。我跟你说两句话。4.姓。5.质量或重量单位,10钱等于1两,旧制16两等于1斤,1两合31.25克;后改为10市两等于1市斤,1两合50克。
为:[wéi]1.做:有为。事在人为。敢作敢为。大有可为。2.充当:选他为代表。3.变成;成:一分为二。化为乌有。变沙漠为良田。4.是:十寸为一尺。5.姓。6.被(跟“所”字合用):这种艺术形式为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7.常跟“何”相应,表示疑问或感叹:何以家为(要家干什么)?8.附于某些单音形容词后,构成表示程度、范围的副词:大为高兴。广为传播。深为感动。9.附于某些表示程度的单音副词后,加强语气:极为重要。甚为便利。颇为可观。尤为出色。[wèi]1.帮助;卫护:为吕氏者右袒,为刘氏者左袒。2.表示行为的对象;替:为你庆幸。为人民服务。为这本书写一篇序。3.表示原因、目的:大家都为这件事高兴。为建设伟大祖国而奋斗。4.对;向:不足为外人道。
一:1.最小的正整数。见〖数字〗。2.表示同一:咱们是一家人。你们一路走。这不是一码事。3.表示另一:番茄一名西红柿。4.表示整个;全:一冬。一生。一路平安。一屋子人。一身的汗。5.表示专一:一心一意。6.表示动作是一次,或表示动作是短暂的,或表示动作是试试的。a)用在重叠的动词(多为单音)中间:歇一歇。笑一笑。让我闻一闻。b)用在动词之后,动量词之前:笑一声。看一眼。让我们商量一下。7.用在动词或动量词前面,表示先做某个动作(下文说明动作结果):一跳跳了过去。一脚把它踢开。他在旁边一站,再也不说什么。8.与“就”配合,表示两个动作紧接着发生:一请就来。一说就明白了。9.一旦;一经:一失足成千古恨。10.“一”字单用或在一词一句末尾念阴平,如“十一、一一得一”,在去声字前念阳平,如“一半、一共”,在阴平、阳平、上声字前念去声,如“一天、一年、一点”。本词典为简便起见,条目中的“一”字,都注阴平。11.我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乐谱上用作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的“”。见〖工尺〗。
说到“合两为一”,可能有人会疑惑:这到底是个什么操作?举个生活中的例子,就像把咖啡和牛奶搅在一起,原本苦涩的咖啡变得香浓顺滑。这种融合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两种不同特质的互补——牛奶的甜润中和了咖啡的苦涩,最终创造出新的口感体验。
有人可能会问:“合两为一到底解决了什么问题?”举个例子,现在很多手机把相机和专业摄影功能结合起来,普通人用自动模式随手拍,摄影爱好者也能调参数玩专业创作。一台设备满足不同需求,这就是典型的“1+1>2”思维——既避免功能重复,又扩大了使用场景。
如何判断什么时候该“合两为一”?不妨看看城市里的共享办公空间。原本写字楼和咖啡厅是两个独立场所,现在有人把工作区、会议室和饮品吧台整合在一起。创业者既能专注工作,又能随时约人谈合作,这种空间设计背后正是对现代人“既要效率又要社交”需求的精准捕捉。
有人担心合两为一会导致特色消失,其实未必。就像传统戏曲和现代音乐的结合,京剧摇滚《赤伶》这样的作品,既保留了戏曲的唱腔韵味,又加入了电子乐器的节奏感。老戏迷能听到熟悉的旋律,年轻人也更容易接受这种创新形式。关键是要找到两种元素的连接点,而不是生硬拼凑。
在我看来,这个时代的创新往往发生在跨界地带。去年我尝试把健身和游戏结合起来,用体感设备玩跳舞闯关,结果发现运动时间比单纯跑步多了三倍。这种“快乐健身”模式让我意识到,很多看似不相关的领域,其实藏着意想不到的化学反应。或许我们应该多问自己:手头这两件事,能不能创造出第三种可能?
下次遇到看似矛盾的需求时,不妨画个维恩图试试。比如做产品设计时,把“用户想要”和“技术可行”两个圈叠在一起,重叠区域往往就是创新突破口。记住,好的融合就像做菜——火候太猛会烧焦,完全分开又没滋味,找到那个恰到好处的平衡点才是真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