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kǒu rú xuán hé
成语解释:见“口若悬河”。
成语出处:唐·韩愈《石鼓歌》:“安能以此上论列,愿借辩口如悬河。”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十七卷:“德称口如悬河,宾主颇也得合。”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口才很好
繁体字形:口如懸河
英文翻译:talk rapidly
口:1.嘴。2.出入通过的地方:门口。海口。3.特指港口。也特指长城的关口:转口。出口转内销。口外。古北口。4.行业;系统;专业方向:对口支援。文教口。专业不对口。5.容器与外面相通的部位:碗口儿。瓶子口儿。6.指人口:户口。拖家带口。7.指口味:口重。8.破裂的地方:裂口。疮口。9.刀剑等的锋刃:刀卷口了。10.骡、马、驴等的年龄(因可以由牙齿的状况判断):这匹马六岁口。11.量词。用于人,也用于某些家畜或器物:三口人。一口猪。两口缸。
如:1.适合;依照:如意。如愿。如期。如数。2.如同:爱厂如家。十年如一日。如临大敌。3.及;比得上(只用于否定式,比较得失或高下):我不如他。百闻不如一见。与其那样,不如这样。4.用于比较,表示超过:光景一年强如一年。5.表示举例:唐朝有很多大诗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6.到;往:如厕。7.姓。8.如果:如不及早准备,恐临时措手不及。9.古汉语形容词后缀,表示状态:空空如也。侃侃如也。
悬:1.吊、挂在空中:悬空。2.没着落;没结果:悬案。3.距离远:悬殊。4.〈方〉危险:这件事真悬。5.牵挂:悬念。
河:1.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江河。河流。内河。运河。护城河。一条河。2.指银河系:河外星系。3.(Hé)特指黄河:河西。河套。4.姓。
说到“口若悬河”,许多人会联想到那些特别能聊天的人。比如同事小王,每次开会时都能从市场趋势讲到个人生活,明明只是讨论一个方案,他却能用半小时把话题延伸到哲学层面。有人可能会疑惑:“这不就是话多吗?和‘口若悬河’有什么区别?”其实关键在于表达的质量——真正口若悬河的人往往逻辑清晰、内容生动,就像你听老教授讲课,明明信息量极大,却让人觉得像听故事一样过瘾。
记得有次参加读书会,主持人介绍某位作家时,从童年经历讲到作品隐喻,中途甚至没看过书的新人都被吸引了。这时候有人小声问:“如果一个人说话太快或太复杂,还算口若悬河吗?”我的观察是,这个成语更看重表达效果而非语速。就像山间瀑布虽急,但水花飞溅的姿态反而让人驻足;而浑浊的泥石流即便声势浩大,只会让人想躲避。
生活中也见过反面案例。亲戚家的表弟总爱在饭桌上高谈阔论,从国际形势说到明星八卦,但大家往往礼貌性点头后就转移话题。这里带出一个问题:“口若悬河需要观众配合吗?”我认为确实如此。真正的感染力不在于单方面输出,而是像交响乐指挥家,既要有娴熟的技巧,也要能调动听众的情绪共鸣。
特别想分享一个亲身经历。去年参加辩论赛时,对手是位语速惊人的辩手,开场三分钟就抛出十个论点。当时队友紧张得直冒汗,我却发现观众开始走神。中场休息时队长说:“他那不叫口若悬河,叫信息轰炸。”这句话点醒了我——优秀的表达者懂得在“悬河”中架设桥梁,用停顿、案例甚至幽默感引导听众,而不是让话语像洪水般淹没对方。
最后想说的是,语言能力像把双刃剑。老家菜市场有位卖豆腐的大婶,招呼客人时能从豆腐的工艺聊到养生秘诀,五年间摊子扩成了三家店面。这让我想到:口若悬河的本质,或许是用话语搭建理解的通道。当我们在交流时,比起展示“我能说多少”,更重要的是传递“你能听懂多少”。毕竟,再壮观的瀑布,若没有深潭承接,最终也只是喧闹着流向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