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kǒu bù èr jià
成语解释:谓卖物者不说两种价钱。
成语出处:《后汉书·逸民传·韩康》:“常采药名山,卖于长安市,口不二价,三十余年。”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宾语;用于买卖等
繁体字形:口不二價
英文翻译:man of his word
口:1.嘴。2.出入通过的地方:门口。海口。3.特指港口。也特指长城的关口:转口。出口转内销。口外。古北口。4.行业;系统;专业方向:对口支援。文教口。专业不对口。5.容器与外面相通的部位:碗口儿。瓶子口儿。6.指人口:户口。拖家带口。7.指口味:口重。8.破裂的地方:裂口。疮口。9.刀剑等的锋刃:刀卷口了。10.骡、马、驴等的年龄(因可以由牙齿的状况判断):这匹马六岁口。11.量词。用于人,也用于某些家畜或器物:三口人。一口猪。两口缸。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二:1.数目。一加一的和。2.序数:一穷二白。3.两样:不二价。
价:[jià]1.价格:物价。调价。物美价廉。无价之宝。这个价可不贵。2.价值:等价交换。3.化合价的简称:氢是一价的元素。4.姓。[jie]用在某些状语的后面:成天价忙。震天价响。[jiè]称被派遣传送东西或传达事情的人。
“口不二价”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说出口的价格不会改变”,常用来形容商家定价诚实、不虚报。比如,菜市场里一位卖菜的老伯说:“我这儿口不二价,土豆两块五一斤,您要觉得贵可以去别家比比。”这句话既表明了他的自信,也传递出对商品质量的信任。
有人问:为什么“口不二价”能成为美德?其实很简单。假设你去买水果,如果老板总在报价后改口,今天说五块明天变八块,你还会相信他吗?稳定的价格背后是清晰的规则,省去了讨价还价的精力,买卖双方都能更专注于商品本身的价值。
再举个例子:一家开了三十年的裁缝店,老板在门口挂了个牌子:“手工费明码标价,口不二价。”顾客进门就知道成本,不用纠结“会不会被宰”,这种透明感反而让生意更长久。反观某些景区小摊,随口喊高价、看人下菜碟,看似赚了快钱,实则砸了口碑。
个人观点:“口不二价”在现代社会更像一种“效率工具”。比如网购时,标价清晰的店铺往往销量更高,因为用户讨厌不确定性。甚至直播带货中,主播反复强调“全网最低,不改价”也是一种变相的口不二价——它用承诺换取了消费者的快速决策。
当然,也有人觉得“不还价”显得不近人情。但换个角度想,如果商家能把定价逻辑公开(比如成本+合理利润),并保持稳定,反而能减少误会。就像便利店里的矿泉水,明码标价却没人质疑,因为大家早已习惯这种“无需谈判”的公平。
说到底,“口不二价”的核心不是冷冰冰的规则,而是用一致性建立信任。当一个人或一家店能长期坚持这一点,他的“价”就不再只是数字,而是成了品质和信誉的担保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