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qǔ yù yǒu jié
成语解释:获取和给予是有节制的,比喻不苟贪得
成语出处:《淮南子·本经训》:“取予有节,出入有时。”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指不贪
繁体字形:取予有節
英文翻译:Take whatever you want
取:1.拿到手里:取款。取行李。把电灯泡取下来。2.得到;招致:取乐。取暖。自取灭亡。3.采取;选取:取道。录取。可取。给孩子取个名儿。4.姓。
予:[yǔ]给:授予奖状。免予处分。请予批准。[yú]1.人称代词。我。2.姓。
有:[yǒu]1.存在:有关。有方(得法)。有案可稽。有备无患。有目共睹。2.表示所属:他有一本书。3.表示发生、出现:有病。情况有变化。4.表示估量或比较:水有一丈多深。5.表示大、多:有学问。6.用在某些动词前面表示客气:有劳。有请。7.无定指,与“某”相近:有一天。8.词缀,用在某些朝代名称的前面:有夏。有宋一代。[yòu]古同“又”,表示整数之外再加零数。
节:[jié]1.物体段与段之间连接的地方:竹节。关节。2.段落:章节。3.量词。表示分段的物体:两节烟筒。4.节日;时令:国庆节。清明节。5.事项:礼节。细节。6.限制;俭省:节制。开源节流。7.删略:节本。节录。8.操守:节操。晚节。9.古代出使外国所持的凭证:持节。10.国际通用的航海速度单位。每小时航行1海里(约合1.852千米)称为1节。海水流速和鱼雷速度也多按节计算。[jiē]〔节骨眼儿〕〈方〉比喻紧要的、能起决定作用的环节或时机。骨(gu)。
“取予有节”这个成语,听起来像一句老生常谈,但仔细琢磨会发现它藏着生活的智慧。比如有人天天加班透支身体,结果突然病倒;或者商家为了短期利润滥砍滥伐,最终导致土地沙化——这些不都是“取”时忘了“有节”的教训吗?
举个接地气的例子:小区门口的早餐摊主老王,每天限量卖200个包子。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多做点,他说:“面发过头影响口感,人忙过头容易出错。”这种“取利有度”的经营方式,反而让他的摊位成了社区口碑最好的存在。
有人会问:现代社会竞争激烈,节制会不会阻碍发展?其实不然。就像手机充电,20%电量时开始充,80%时拔掉,既能保证续航又延长电池寿命。某科技公司实行“强制休假制度”,员工每年必须休满假期,结果离职率下降40%,创新专利数反增25%——这说明“予己有节”能创造更大价值。
我在创业过程中深有体会。曾经为了赶项目连续熬夜三个月,结果团队核心成员集体住院。后来改成“工作90分钟必休息15分钟”的番茄钟模式,反而提前两周完成目标。这种“取予平衡”的实践,让我明白:真正的效率不是拼命榨取,而是智慧地调节节奏。
再看教育领域,家长如果无节制给孩子报补习班,就像给花施十倍肥料。邻居张姐家孩子每周保留两天“放空日”,反而考上了常春藤名校。这印证了老子那句话:“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有时候,“少取”恰是为了“多得”。
面对消费主义浪潮,我常提醒自己:占有物品的快乐是抛物线,过了临界点就会下滑。去年践行“出一进一”原则,每买件新衣就捐件旧衣,结果衣柜清爽了,购物决策反而更精准。这种取舍之道,或许就是“取予有节”在现代生活的生动演绎。
当我们谈论这个成语时,本质上在探讨资源的可持续性。就像古人打井取水,会在井沿刻上刻度线,既保证日常用水,又防止地下水枯竭。这种跨越时空的生存智慧,在今天的环保、经济、健康等领域依然闪耀着现实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