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fā méng zhèn kuì
成语解释:声音很大,连耳聋的人也听得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麻木的人。
成语出处: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44回:“先生,你这一番议论,真可谓之~。”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繁体字形:發蒙振聵
英文翻译:make a deaf man and a blind man see
发:[fā]1.送出;交付:发货。分发。印发。发了一封信。2.发射:发炮。百发百中。3.产生;发生:发芽。发电。发水。发病。4.表达:发表。发布。发誓。发言。发议论。5.扩大;开展:发展。发扬。发育。6.因得到大量财物而兴旺:发家。暴发户。他这两年跑买卖可发了。7.食物等因发酵或水浸而膨胀:面发了。发海参。8.放散;散开:发散。挥发。蒸发。9.揭露;打开:发现。揭发。发掘。10.姓。[fà]头发:毛发。须发。白发。假发。理发。
蒙:[méng]1.蒙昧:启蒙。2.遮盖:蒙上头巾。3.承受;遭受:承蒙指教。蒙难。4.形容雨点细小:蒙蒙细雨。5.忠厚的样子。6.“蒙眬”的“蒙”。[mēng]1.欺哄:休想蒙人。2.随便胡猜:瞎蒙。3.昏迷:头发(fā)蒙。[měng]蒙古族。
振:1.摇动;挥动:振翅。振笔疾书。2.振动:共振。谐振。振幅。3.奋起;振作:振奋。振起精神来。听说比赛开始,观众精神一振。4.姓。
聩:耳聋:振聋发聩。
你听说过“发蒙振聩”这个词吗?这个词常用来形容一句话或一个观点让人突然清醒,就像在迷雾中点亮了一盏灯。举个例子,朋友曾对我说:“你以为熬夜是在拼效率,其实是在透支未来健康。”这句话让我猛然意识到,自己所谓的“努力”不过是慢性消耗。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发蒙振聩”的力量在于戳破习以为常的认知盲区。
一位中学老师分享过这样的案例:当学生抱怨数学公式枯燥时,他指着窗外工地的塔吊说:“三角函数能让吊臂精准移动30度,误差超过1度就可能砸到路人。”教室里突然安静下来——原本抽象的公式瞬间有了重量。为什么简单的类比能产生这样的效果?因为它将遥远的知识拉进现实,用具体场景激活了理解力,这正是“发蒙振聩”的生动展现。
职场上也常有这样的时刻。同事小王曾坚持用复杂表格做数据统计,直到主管提醒:“用透视表三分钟能完成你半天的工作量。”他当场愣住,转而感叹自己浪费了太多时间。这样的顿悟时刻为何重要?它不仅改变具体行为,更重要的是打破思维惯性。在我看来,真正的成长往往始于某个被点醒的瞬间。
有人可能会问:这种启发是否只存在于重大事件中?其实不然。早餐时家人一句“你最近好像很容易生气”,可能让人惊觉工作压力已影响生活状态。这些看似微小的提醒,恰如清晨的闹钟,将我们从浑浑噩噩中唤醒。关键在于保持开放心态,允许他人成为自己认知的镜子。
在信息过载的今天,“发蒙振聩”的价值愈发凸显。它不仅是语言的艺术,更是认知升级的催化剂。下次当你遇到颠覆认知的观点时,不妨多停留三秒思考:这个让我不舒服的提醒,会不会正是突破现状的契机?生活的智慧,往往藏在那些最初令人抗拒的真相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