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ài
  • guān
  • fàn
  • jué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mài guān fàn jué

成语解释:同“卖官鬻爵”。

成语出处:《晋书·会稽文孝王道子传》:“千秋卖官贩爵,聚资货累亿。”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指官场腐败

繁体字形:賣官販爵

英文翻译:sell offices and barter ranks

卖官贩爵的意思

卖:1.拿东西换钱(跟“买”相对):卖房子。把余粮卖给国家。2.为了自己的利益出卖祖国或亲友:卖国。把朋友给卖了。3.尽量用出来;不吝惜:卖劲儿。卖力气。4.故意表现在外面,让人看见:卖功。卖弄。卖俏。5.旧时饭馆中称一个菜为一卖:一卖炒腰花。6.姓。

官:1.政府机关或军队中经过任命的、一定等级以上的公职人员:官员。武官。做官。外交官。2.指属于政府的或公家的:官办。官费。3.公共的;公用的:官道。官厕所。4.姓。5.器官:五官。感官。

贩:1.商人卖货物:贩粮食。贩牲口。2.贩卖货物的小商人:小贩。摊贩。

爵:1.古代饮酒的器皿。2.爵位,君主国家对贵族所封的等级:封爵。公爵。

成语评论

卖官贩爵”这个成语听起来挺文雅,但背后的意思可一点都不美好。咱们先拆开来看,“卖官”就是把官职当商品卖,“贩爵”则是倒卖爵位。合起来就是拿权力和地位做交易,谁钱多谁上位。比如《汉书》里记载过:“豪强贿赂,郡守卖官”,说的就是地方官员明码标价,把职位卖给有钱人。

有人可能会问:这种腐败现象古代才有吗?其实不然。举个现代版的例子:某地官员私下暗示企业家“赞助”某个项目就能获得政策扶持,本质上就是用资源换利益。虽然形式不同,但核心逻辑和“卖官贩爵”如出一辙——都是把公共权力当私人筹码。

为什么这种操作屡禁不止?关键在“权力变现”的诱惑。手握审批权、资源分配权的人,如果缺乏监督,就容易把职务当作生意来做。不过话说回来,现在各地推行的阳光政务、电子招标等举措,就像给权力装了GPS定位,让暗箱操作越来越难藏身。

有个细节值得注意:历史上清官往往要面对系统性的腐败压力。比如明朝海瑞在淳安县推行廉政,结果被同僚排挤,这说明反腐从来不只是个人品德问题,更需要制度保障。这让我想到,与其苛责个体,不如多关注如何建立“不能腐”的机制。

观察当下社会,年轻一代对公平竞争的要求明显提高。越来越多企业公开招聘时采用AI初筛,公务员考试实行双盲面试,这些技术手段正在压缩“卖官贩爵”的生存空间。就像用电子支付取代现金交易,技术革新有时候比道德说教更管用。

话说回来,完全杜绝权钱交易可能是个理想状态。但换个角度看,当老百姓开始用“政务评分系统”给部门打分,当自媒体能随时曝光暗箱操作,这种全民监督的氛围本身就在改写游戏规则。权力寻租的成本越高,敢伸手的人就越少。

最后想分享个观察:我在基层调研时发现,越是信息公开透明的地方,群众对政府的信任度越高。这或许说明,对抗“卖官贩爵”最有效的武器不是严刑峻法,而是让权力运作像玻璃房子那样透亮。当每个决策都能被看见、被追问,暗处的交易自然无处藏身。

"卖官贩爵"的相关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