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iān
  • chái
  • shāo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qiān rì dǎ chái yī rì shāo

成语解释:比喻持久奋斗而一旦成功。也比喻平时积攒,一朝花费。同“千日斫柴一日烧”。

成语出处: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

繁体字形:千日打柴一日烧

英文翻译:A thousand days of firewood and a day of burning

千日打柴一日烧的意思

千:1.数目。十个一百。2.比喻很多:千锤百炼。3.“秋千”的“千”。

日:1.太阳:日出。日落。2.指日本:日圆。日语。3.从天亮到天黑的一段时间;白天(跟“夜”相对):日班。日场。日日夜夜。夜以继日。4.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一昼夜;天:今日。明日。改日再谈。5.用于计算天数:十日。多日不见。6.每天;一天天:日记。日产量。日新月异。生产日有增加。经济日趋繁荣。7.泛指一段时间:往日。来日。昔日。8.特指某一天:假日。生日。国庆日。9.姓。

打:[dǎ]1.除去:打旁杈。2.舀取:打水。打粥。⑰买:打油。打酒。打车票。⑱捉(禽兽等):打鱼。⑲用割、砍等动作来收集:打柴。打草。⑳定出;计算:打草稿。打主意。成本打二百块钱。(21)做;从事:打杂儿。打游击。打埋伏。打前站。(22)做某种游戏:打球。打扑克。打秋千。(23)表示身体上的某些动作:打手势。打哈欠。打嗝儿。打踉跄。打前失。打滚儿。打晃儿(huàngr)。(24)采取某种方式:打官腔。打比喻。打马虎眼。3.从:打这儿往西,再走三里地就到了。他打门缝里往外看。打今儿起,每天晚上学习一小时。[dá]十二个为一打:一打铅笔。两打毛巾。[英dozen]

柴:1.柴火:木柴。柴草。上山打柴。2.干瘦;不松软;纤维多,不易嚼烂:这芹菜显得柴。酱肘子肥而不腻,瘦而不柴。3.质量低或品质、能力差:这支笔刚用就坏,太柴了。他棋下得特柴。4.姓。

一:1.最小的正整数。见〖数字〗。2.表示同一:咱们是一家人。你们一路走。这不是一码事。3.表示另一:番茄一名西红柿。4.表示整个;全:一冬。一生。一路平安。一屋子人。一身的汗。5.表示专一:一心一意。6.表示动作是一次,或表示动作是短暂的,或表示动作是试试的。a)用在重叠的动词(多为单音)中间:歇一歇。笑一笑。让我闻一闻。b)用在动词之后,动量词之前:笑一声。看一眼。让我们商量一下。7.用在动词或动量词前面,表示先做某个动作(下文说明动作结果):一跳跳了过去。一脚把它踢开。他在旁边一站,再也不说什么。8.与“就”配合,表示两个动作紧接着发生:一请就来。一说就明白了。9.一旦;一经:一失足成千古恨。10.“一”字单用或在一词一句末尾念阴平,如“十一、一一得一”,在去声字前念阳平,如“一半、一共”,在阴平、阳平、上声字前念去声,如“一天、一年、一点”。本词典为简便起见,条目中的“一”字,都注阴平。11.我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乐谱上用作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的“”。见〖工尺〗。

日:1.太阳:日出。日落。2.指日本:日圆。日语。3.从天亮到天黑的一段时间;白天(跟“夜”相对):日班。日场。日日夜夜。夜以继日。4.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一昼夜;天:今日。明日。改日再谈。5.用于计算天数:十日。多日不见。6.每天;一天天:日记。日产量。日新月异。生产日有增加。经济日趋繁荣。7.泛指一段时间:往日。来日。昔日。8.特指某一天:假日。生日。国庆日。9.姓。

烧:1.使东西着火:燃烧。烧毁。烧煤取暖。2.加热或接触某些化学药品、放射性物质等使物体起变化:烧水。烧饭。烧砖。烧炭。盐酸把衣服烧坏了。3.烹调方法,先用油炸,再加汤汁来炒或炖,或先煮熟再用油炸:烧茄子。红烧鲤鱼。烧羊肉。4.烹调方法,就是烤:叉烧。烧鸡。5.发烧:他现在烧得厉害。6.比正常体温高的体温:烧退了。退烧了。7.过多的肥料使植物体枯萎或死亡。8.因财富多而忘乎所以:有两个钱就烧得不知怎么好了!

成语评论

千日打柴一日烧”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夸张,但仔细想想,生活中这样的例子还真不少。比如有人辛苦攒了几年钱,结果一次投资失败全赔光;或者熬夜加班几个月赶项目,最后却因为一场感冒耽误了关键节点。这些情况就像背着一大捆柴走了千里路,结果一把火就烧得干干净净。

有人可能会问:这成语是想说积累没用吗?当然不是!它的核心是提醒我们“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举个例子,小王每天坚持跑步锻炼,结果某天突然超负荷训练导致骨折——这里的问题不在于锻炼本身,而是缺乏循序渐进的计划。就像打柴人如果懂得分批储存柴火,即便遇到意外也能保留大部分资源。

我自己在创业时也踩过这个坑。曾经花半年时间研发新产品,却把全部预算砸在首批生产上,后来市场反馈不及预期,差点资金链断裂。现在回头看,如果当时能分批试产、小步快跑,既能保留调整空间,又能降低风险。这让我明白:积累和消耗不是对立关系,关键要在中间架起“缓冲带”。

更有意思的是,这个成语还能反过来理解。比如疫情期间,很多餐馆靠着前几年积累的口碑挺过了难关;那些平时注重维护客户关系的销售,遇到行业寒冬时也能靠老客户续命。这说明“千日打柴”的价值,不仅在于防备风险,更能在关键时刻成为翻盘的资本。

其实生活中没有绝对安全的积累,也没有注定失败的消耗。就像种田要经历春播秋收,理财需要分散投资,养孩子更要把握成长节奏。重要的是在打柴的过程中,既要有持续耕耘的耐心,也要学会观察天气变化,及时调整背柴的姿势和路线。

下次当你为某个目标长期努力时,不妨问问自己:我的“柴堆”有没有防火措施?消耗计划是否留有余地?毕竟真正的智慧不在于绝对避免损失,而是让每一份积累都能在关键时刻发挥最大价值。毕竟人生这场长途,我们既要学会背柴,也要懂得怎么点火取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