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qiān gǔ xīng wáng
成语解释:千年的兴盛衰亡
成语出处:宋·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繁体字形:千古興亡
英文翻译:Rise and fall of the ages
千:1.数目。十个一百。2.比喻很多:千锤百炼。3.“秋千”的“千”。
古:1.古代(跟“今”相对):远古。厚今薄古。2.经历多年的:古画。古城。这座庙古得很。3.具有古代风格的:古拙。古朴。4.真挚纯朴:人心不古。5.古体诗:五古。七古。6.姓。
兴:[xīng]1.兴盛;流行:复兴。新兴。现在已经不兴这种式样了。2.使盛行:大兴调查研究之风。3.开始;发动;创立:兴办。兴工。兴利除弊。百废俱兴。4.起;起来:晨兴(早晨起来)。夙兴夜寐。5.准许(多用于否定式):说话要有根据,不兴胡说。6.或许:明天他也兴来,也兴不来。7.姓。[xìng]兴致;兴趣:豪兴。助兴。败兴。雅兴。游兴。
亡:[wáng]1.逃:逃亡。流亡。2.失去:亡佚。亡羊补牢。3.死:伤亡。死亡。4.灭:灭亡。亡国奴。救亡。兴亡。[wú]古同“无”,没有。
千古兴亡相关的成语里,“物换星移”总让我想到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比如《滕王阁序》中的“物换星移几度秋”,说的不仅是自然变化,也暗喻朝代更替。有人问:“为什么古人总用自然现象比喻兴亡?”其实他们早就意识到——王朝的生死存亡就像四季轮回,既有规律可循,又充满不可抗力。
“盛极而衰”这个词常被用来解释唐朝由盛转衰的过程。安史之乱前,长安城里的胡商络绎不绝;动乱后,杜甫写下“国破山河在”的凄凉诗句。这让人不禁思考:强大如唐朝都逃不过衰败,是否所有辉煌都注定短暂?我倒觉得盛衰交替是常态,但未必是定局。就像现代企业能通过创新打破生命周期,关键看能否在巅峰时保持清醒。
读到“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时,总想起三国演义开篇这句话。东汉末年群雄割据,最终归于一统;西晋统一后又陷入八王之乱。有人疑惑:“这种循环在现代社会还存在吗?”其实全球化让国家间既竞争又依存,像欧盟的分合故事就展现了新模式——分裂与融合不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螺旋式演进。
最近重读《阿房宫赋》,发现“戍卒叫,函谷举”这句特别有画面感。陈胜吴广起义就像推倒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击,印证了“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规律。但换个角度看,秦朝若真能做到“使六国各爱其人”,或许结局会不同。这提醒我们:兴亡不只是时运,更取决于是否把人当人。
个人觉得,观察历史兴衰最有价值的是发现“变与不变”。就像黄河改道会冲毁城池,但河水始终向东流。现代社会科技加速了变化速度,但人性中的贪婪、勇气、智慧这些驱动历史的要素,千百年来从未改变。当我们用“江河万古流”的视角看眼前得失,或许能少些焦虑,多些从容。
最后分享个冷知识:“兴衰荣辱”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宋代奏折里,原指官员仕途起伏。如今普通人用它形容人生际遇,反倒更贴切——毕竟在历史长河里,帝王将相和贩夫走卒的悲欢,本质上都是时代浪潮里的水滴。站在黄鹤楼上看滚滚长江时,忽然明白:读懂兴亡不是为了预测未来,而是学会在浪起浪落间站稳自己的礁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