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hí shì jiǔ kuì
成语解释:形容因各种自然或社会的原因而造成百姓贫困的景象。匮,指财物匮乏。
成语出处:宋·欧阳修《新唐书·西域传上·高昌》:“今高昌诛灭,威动四夷,然自王师始征,河西供役,飞米转刍,十室九匮,五年未可复。”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指灾害、战乱或苛征暴敛
繁体字形:十室九匱
英文翻译:a scene of desolation after a plague when the population is decimated
十:1.九加一后所得的数目。见〖数字〗。2.表示达到顶点:十足。十分。十成的把握。3.姓。
室:1.屋子:教室。室内。2.机关、工厂、学校等内部的办事部门:调研室。会计室。3.家;家族:十室九空。宗室。4.家属或妻子:家室。继室。5.星名。二十八宿之一。
九:1.八加一后所得的数目。见〖数字〗。2.从冬至起每九天是一个“九”,从一“九”数起,二“九”、三“九”,一直数到九“九”为止:数九。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九尽寒尽。3.表示多次或多数:九霄。九泉。三弯九转。九死一生。4.姓。
匮:[kuì]缺乏:匮乏。[guì]同“柜(guì)”。
“十室九匮”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生僻,但它背后反映的社会现象其实离我们并不远。比如,某个偏远山村常年干旱,青壮年纷纷外出打工,村里剩下的老人孩子生活艰难,十户人家有九户连基础医药都买不起。这样的场景是不是让人联想到“十室九匮”的困境?
有人可能会问:“这成语和‘十室九空’有什么区别?”其实,“九匮”强调的是物资匮乏,而“九空”更偏向人口流失。比如一座资源枯竭的工业城市,工厂倒闭后居民收入骤减,超市货架长期缺货,这就是典型的“十室九匮”。而如果年轻人都搬走了,留下空房子,就该用“十室九空”了。
再举个现代例子:疫情期间某个封闭管理的小区,如果物业配送跟不上,十户居民里有九户冰箱见底,这种临时性的物资紧张也能用“十室九匮”来形容。不过这种情况往往是暂时的,和成语原本指代的长期贫困有所不同。
为什么这个成语值得关注?它像一面镜子,照出社会资源分配的痛点。去年我在西北考察时,见过这样的画面:整条山沟二十多户人家,仅有两户能用上太阳能发电,其他人家夜里还在点煤油灯。这种对比鲜明的场景,比任何数据都更直观地诠释了“十室九匮”。
有人困惑:“现在还有这么穷的地方吗?”其实贫困形态在进化。比如大城市里的老旧社区,十户退休老人中有九户靠微薄养老金勉强生活,面对突如其来的医疗支出就会捉襟见肘。这种“隐形贫困”同样符合成语的核心内涵。
看待这个成语不必悲观。就像某个曾经十室九匮的渔村,通过发展生态旅游,五年后变成了户户有船、家家开民宿的富裕村。这说明困境不是终点,而是改变的起点。关键在于如何建立可持续的资源循环系统。
下次再遇到类似场景,不妨多观察细节:是暂时性的周转不灵,还是结构性的资源匮乏?是外部环境限制,还是内生动力不足?这些思考能让这个古老成语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