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lè suǒ qiāo zhà
成语解释:勒索:强行索取财物。利用别人的把柄或自己的权势,以威胁强迫手段向人索取财物
成语出处:徐朔方《校注·前言》:“当时捐税重重,而且还派了许多宦官为专使到全国各地去开矿,勒索敲诈,胡作非为。”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强行敲诈
繁体字形:勒索敲詐
英文翻译:Blackmail
勒:[lè]1.带嚼子的马笼头。2.收住缰绳不让骡马等前进:悬崖勒马。3.强制;逼迫:勒令。勒派。勒索。4.统率:亲勒六军。5.姓。6.雕刻:勒石。勒碑。7.勒克斯的简称。1流(流明)的光通量均匀地照在1平方米面积上时的光照度是1勒。[lēi]用绳子等捆住或套住,再用力拉紧;系紧:行李没有捆紧,再勒一勒。中间再勒根绳子就不会散了。袜带儿太紧,勒得腿肚子不舒服。
索:1.大绳子或大链子:船索。绳索。麻索。绞索。铁索桥。2.姓。3.搜寻;寻找:搜索。遍索不得。4.要;取:索取。索还。索价。5.孤单:离群索居。6.寂寞;没有意味:索然。
敲:1.在物体上面打,使发出声音:敲门。敲锣打鼓。2.敲竹杠;敲诈:有的商人一听顾客是外乡口音,往往就要敲一下子。
诈:1.欺骗:欺诈。诈财。诈取。兵不厌诈。2.假装:诈降。诈死。3.用假话试探,使对方吐露真情:他是拿话诈我,我一听就知道。
提到勒索敲诈,很多人会想到“敲竹杠”这个成语。比如有人利用他人的把柄或弱点,反复索要钱财,就像用竹竿敲打水桶逼人妥协。这种行为为什么会被比喻成“敲竹杠”?其实古人运输货物时,若有人故意用竹杠破坏货箱制造麻烦,再借机勒索赔偿,这个场景便成了成语的源头。
另一个例子是“趁火打劫”,原指在别人家失火时抢夺财物,现在常用来形容利用他人的危机状态谋取私利。比如公司突然遭遇资金链断裂,合作方却提出远高于市场价的借款条件,这种落井下石的行为就属于典型的“趁火打劫”。
有人可能会问:这些成语流传至今,是否说明勒索行为从未消失?某种程度上确实如此,人性中的贪婪与机会主义始终存在。但换个角度看,成语的警示意义反而让更多人学会识别陷阱。例如“强扭的瓜不甜”提醒我们,靠威胁逼迫得来的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就像强迫他人签署不平等协议,最终可能导致法律纠纷甚至关系破裂。
现代社会中,勒索可能以更隐蔽的形式出现。比如网络上的“如果不转账就曝光隐私”的威胁,或是职场中“不配合就影响晋升”的暗示。这时候“见利忘义”这个成语就格外贴切——为了一己私利抛弃道德底线,短期或许能获利,但长期必然失去信任。我曾见过一位朋友因被客户抓住工作疏漏而遭反复勒索,最终他选择主动向公司说明情况并承担后果,反而避免了更严重的损失。
面对勒索行为,普通人能做些什么?首先要明白“邪不压正”的道理。许多案例表明,保留证据并及时寻求法律帮助,往往比私下妥协更有效。就像成语“守株待兔”的启示:被动等待问题消失不如主动出击。与其担心对方威胁,不如思考如何切断对方的筹码来源,比如及时备份重要数据、规范业务流程减少漏洞。
语言文化中的智慧常给我们启发。当我们用“投鼠忌器”形容因顾忌而不敢行动时,也要警惕这种心理被勒索者利用。保持清醒判断与底线思维,或许才是应对威胁的最佳策略。毕竟,阳光下的问题总有解决办法,而阴影中的交易只会滋生更多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