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hì
  • ruò
  • tuō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shì ruò tuō tù

成语解释:势:攻势。脱:脱逃。对敌人攻击的速度极快,就像脱逃的兔子奔跑那样。

成语出处:唐·陆龟蒙《杂讽》诗:“攻如饿鸱叫,势若脱兔急。”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定语;用于书面语

繁体字形:勢若脱兎

英文翻译:The situation is irresistible

势若脱兔的意思

势:1.势力:权势。人多势众。仗势欺人。2.一切事物力量表现出来的趋向:来势。势如破竹。3.自然界的现象或形势:山势。地势。水势汹涌。4.政治、军事或其他社会活动方面的状况或情势:局势。大势所趋。5.姿态:手势。姿势。6.雄性生殖器:去势。

若:[ruò]1.如;好像:安之若素。欣喜若狂。若隐若现。旁若无人。若无其事。2.姓。3.如果: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4.人称代词。你:若辈。[rě]见〖阿兰若〗、

脱:1.(皮肤、毛发等)脱落:脱皮。脱毛。爷爷的头发都脱光了。2.取下;除去:脱鞋。脱脂。脱色。3.脱离:逃脱。摆脱。脱险。脱缰之马。4.漏掉(文字):脱误。这一行里脱了三个字。5.轻率;轻慢:轻脱。脱易(轻率,不讲究礼貌)。6.或许:脱有不测。7.倘若:脱有遗漏,必致误事。8.姓。

兔:哺乳动物,头部略像鼠,耳大,上唇中间分裂,尾短而向上翘,前肢比后肢短,善于跳跃,跑得很快。有家兔和野兔等。肉可以吃,毛可供纺织,毛皮可以制衣物。通称兔子。

成语评论

势若脱兔”这个成语到底怎么用?咱们先看个真实场景:百米赛跑时,发令枪一响,运动员蹬地起跑的瞬间,整个人像离弦的箭一样冲出去——这时候就可以说“他起跑的架势势若脱兔,瞬间就和其他选手拉开差距”。动作迅猛、反应敏捷的特点,在这里被这个成语完美呈现。

可能有人会问:这和“快如闪电”有什么区别?关键在于“势”这个字。去年公司临时接到紧急项目,原本慢条斯理的小张突然像变了个人,不仅当天就拿出方案框架,还连夜协调好各部门资源。这种由内而外爆发出的行动力,用“势若脱兔”形容更贴切,因为它包含了蓄势待发的动态感。

在自然界中,这个成语能找到更直观的注解。观察过野兔逃生的人都知道,当它们察觉到危险时,后腿会先微微蜷缩,这个蓄力过程往往只有半秒,紧接着就是爆发式的弹跳逃离。这种从静止到急速的转换,正是成语描绘的精髓所在。我常觉得,现代职场需要的正是这种“静如处子,动若脱兔”的切换能力。

为什么现代人更需要理解这个成语?去年帮朋友策划露营活动时遇到突发暴雨,原本慢悠悠布置场地的小王,突然像开了加速器:三分钟内收好易损器材、给电子设备套上防水袋、还能顺手把折叠椅码放整齐。这种在压力下突然爆发的高效状态,用“势若脱兔”来形容,比单纯说“动作快”更有画面感和张力。

生活中处处可见这样的智慧。上周在超市看到个妈妈,本来在慢慢挑选商品,突然接到学校电话说孩子发烧,她推着购物车在货架间穿梭的灵活程度,简直像赛道上的方程式赛车。这个场景让我突然明白,成语的生命力就在于它能精准捕捉到人类行为中那些充满张力的瞬间。

培养这种敏捷反应有没有诀窍?观察那些能快速应对突发状况的人,会发现他们都有个共同点:日常准备充分。就像成语中暗含的“静”与“动”的辩证关系,真正的敏捷从来不是慌慌张张,而是厚积薄发的结果。当机遇或挑战来临时,才能像成语描述的那样,展现出令人惊叹的爆发力。

势若脱兔的造句

  1. 造句 老头依然一脸微笑,没有丝毫防御的架势,看着释兵势若脱兔般向自己飞逝而来。
  2. 造句 时日正中,天地初见稳定,一道碧光从天而降,那碧光势若脱兔,风卷残云,直奔北海而去,碧光所过之处,电闪雷鸣,天地为之变色。
  3. 造句 势若脱兔,讲究不动如山,动如雷霆的意境。
  4. 造句 捕奴队副队长斯利浑身闪烁着深红色的护体斗气,以势若脱兔的速度向雷格扑了过去,手里的双剑匕同时也分别刺向了他的喉咙和腹部。
  5. 造句 时日正中,天地初见稳定,一道白光从天而降,那白光势若脱兔,风卷残云,直奔北海而去,白光所过之处,电闪雷鸣,天地为之变色。
  6. 造句 当冰箭势若脱兔的挣开束缚后,林枫顿然觉得体内一阵虚弱。
  7. 造句 但他的人和剑更快,刹那间已刺了出去,他这一剑刺出,势若脱兔,围绕在女神的哀伤周围的能量,如蛇信吞吐一般,眨眼间将射来的能量子弹击散,直刺向普朗克。
  8. 造句 良久之后,突然间,黄裳那巍然屹立的身躯动了,整个人势若脱兔般射向一处荒草中,五指微弯向下一抓,一只野鸡就落入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