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uì
  • chù
  • xīn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guì mù chù xīn

成语解释:刿:刺伤;怵:惊动。指触目惊心

成语出处:清 包世臣《再与杨季子书》:“至于秦汉之文,莫不洞达駘宕,刿目怵心。”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宾语;指触目惊心

繁体字形:劌目怵心

英文翻译:Fear of seeing

刿目怵心的意思

刿:刺伤;割。

目:1.眼睛:有目共睹。历历在目。2.网眼;孔:八十目筛。一方寸的网上,竟有百目之多。3.看:目为奇迹。4.大项中再分的小项:项目。细目。5.生物学中把同一纲的生物按照彼此相似的特征分为若干群,每一群叫一目,如鸟纲分为雁形目、鸡形目、鹤形目等,松柏纲分为银杏目、松柏目等。目以下为科。6.目录:书目。药目。剧目。7.名称:题目。名目。8.下围棋时所围的空白交叉点,一个点为一目:中方棋手仅以一目半之优获胜。9.姓。

怵:害怕;恐惧:怵头。心里直犯怵。

心:1.人和高等动物身体内推动血液循环的器官。人的心在胸腔的中部,稍偏左方,呈圆锥形,大小约跟本人的拳头相等,内部有四个空腔,上部两个是心房,下部两个是心室。心房和心室的舒张和收缩推动血液循环全身。也叫心脏。2.通常也指思想的器官和思想、感情等:心思。心得。用心。谈心。一心一意。你心想到哪里去了?3.中心;中央的部分:江心。圆心。重心。4.二十八宿之一。5.姓。

成语评论

提到“刿目怵心”这个成语,许多人可能觉得陌生。它究竟是什么意思?简单来说,就是形容景象或事件让人看了心惊胆战,甚至产生强烈的心理冲击。比如,当你在新闻里看到地震后的废墟画面,倒塌的房屋、断裂的桥梁、散落的物品——这些场景不仅让人感到悲伤,更会让人下意识地屏住呼吸,仿佛亲身感受到灾难的压迫感。这种“视觉冲击力”就是“刿目怵心”的典型表现。

有人可能会问:这个成语和“触目惊心”有什么区别?其实两者意思相近,但“刿目怵心”更强调感官的直接刺激,像是用刀划破视线般尖锐。举个例子,纪录片中拍摄野生动物被塑料垃圾缠绕的画面:海龟的脖子被渔网勒出深痕,信天翁胃里塞满瓶盖——这些镜头不仅让人心痛,更会触发身体的本能反应,比如起鸡皮疙瘩或胃部紧缩,这正是成语所传达的“生理与心理双重震撼”。

生活中如何恰当使用这个成语?想象一个作家描写战争场景:“战壕里堆积的弹壳反射着冷光,半掩在泥土中的钢盔下露出一截破碎的相框,照片上孩子的笑容与周遭的残破形成刺眼的对比。”这样的描写不仅让读者“看到”画面,更能让人感受到文字背后的沉重,此时用“刿目怵心的细节”来形容再合适不过。

个人认为,这类成语的价值在于它超越了简单的“可怕”或“悲伤”,而是将感官体验与情感共鸣紧密结合。当我们在写作或说话时使用它,不仅能提升表达的精准度,还能让听众产生更立体的联想。比如描述环境污染问题时,与其说“情况很严重”,不如说“河面上翻着白肚的鱼群构成刿目怵心的警示”,后者显然更具画面感和说服力。

需要警惕的是,过度使用强烈的成语可能适得其反。就像吃多了重口味食物会麻木味觉,频繁用“刿目怵心”形容普通事物,反而会削弱它的表现力。因此,不妨把它保留给那些真正具有冲击力的场景——比如亲眼目睹车祸现场时的震撼,或是翻开历史照片时扑面而来的时代伤痕。

语言始终是活的工具。当我们理解了一个成语背后的情感重量,就能在合适的时机让它发挥最大价值。下次看到令人呼吸停滞的场景时,试试用“刿目怵心”来表达,或许能让你的描述多一份穿透纸张的力量。

"刿目怵心"的相关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