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uì
  • xīn
  • chù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guì xīn chù mù

成语解释:见“刿目怵心”。

成语出处:梁启超《饮冰室诗话》七:“狄平子以所著《平等阁笔记》见寄,记述两年来都中近事,字字令人刿心怵目。”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宾语;指触目惊心

繁体字形:劌心怵目

英文翻译:thoroughly frightened

刿心怵目的意思

刿:刺伤;割。

心:1.人和高等动物身体内推动血液循环的器官。人的心在胸腔的中部,稍偏左方,呈圆锥形,大小约跟本人的拳头相等,内部有四个空腔,上部两个是心房,下部两个是心室。心房和心室的舒张和收缩推动血液循环全身。也叫心脏。2.通常也指思想的器官和思想、感情等:心思。心得。用心。谈心。一心一意。你心想到哪里去了?3.中心;中央的部分:江心。圆心。重心。4.二十八宿之一。5.姓。

怵:害怕;恐惧:怵头。心里直犯怵。

目:1.眼睛:有目共睹。历历在目。2.网眼;孔:八十目筛。一方寸的网上,竟有百目之多。3.看:目为奇迹。4.大项中再分的小项:项目。细目。5.生物学中把同一纲的生物按照彼此相似的特征分为若干群,每一群叫一目,如鸟纲分为雁形目、鸡形目、鹤形目等,松柏纲分为银杏目、松柏目等。目以下为科。6.目录:书目。药目。剧目。7.名称:题目。名目。8.下围棋时所围的空白交叉点,一个点为一目:中方棋手仅以一目半之优获胜。9.姓。

成语评论

刿心怵目”这个词,乍一听可能让人摸不着头脑,但它其实描述的是一种强烈的感官冲击——比如看到惨烈的车祸现场,或者读到战争中的残酷细节,那种让人心里发颤、眼睛发痛的感受。这种成语适合用在哪里呢?举个生活中的例子:新闻报道中播放灾区房屋倒塌的画面,镜头扫过一片废墟,残破的家具和散落的衣物让观众瞬间感受到灾难的破坏力,这就是“刿心怵目”的真实写照。

有人可能会问:“这种成语会不会太沉重了?”其实,它恰恰能精准传递文字或画面难以直接表达的震撼感。比如小说里描写饥荒年代,母亲为了孩子啃食树皮的场景,作者用“刿心怵目”四个字,比写满三页细节描写更能让读者心头一紧。这种语言的力量,就在于用浓缩的意象激发人的共情。

再换个角度想,现代社会的信息爆炸是否稀释了这种冲击?当手机每天推送几百条新闻时,人们是否已经对“刿心怵目”的画面麻木?我曾在地铁上观察过,有人刷到火灾视频只是皱了皱眉就划走。这让我反思:成语背后的情感重量,或许正需要我们在信息洪流中主动停留,去感受真实世界的悲欢。

最后分享一个有趣的发现:古人创造这类成语时,往往带着警世意味。就像“刿心怵目”最初可能用于劝诫统治者体察民间疾苦。放在今天,它依然提醒我们关注那些容易被忽略的真实——比如流浪动物的生存困境,或是留守儿童的眼神。这些需要被看见的真相,永远值得用精准的语言去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