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qī chuàng liú tì
成语解释:凄怆:伤感悲痛。悲伤得流泪
成语出处:《孔丛子·儒服》:“未知后会何期,凄怆流涕。”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悲伤时
繁体字形:淒愴流涕
英文翻译:Pathetic tears
凄:1.寒冷:风雨凄凄。2.形容冷落萧条:凄凉。凄清。3.形容悲伤难过:凄然。凄切。
怆:悲伤:凄怆。悲怆。
流:1.液体移动:流水。流汗。流血。流泪。流程。流泻。流质。流水不腐。汗流浃背。随波逐流(随着波浪起伏,跟着流水漂荡,喻没有主见,随着潮流走)。2.像水那样流动不定:流转(zhuǎn)。流通。流寇。流浪。流离。流散。流失。流沙。流露。流萤。3.传播:流言。流传。流芳。流弊。流毒。流行(xíng)。4.指江河的流水:河流。江流。溪流。激流。奔流。5.像水流的东西:气流。暖流。电流。6.向坏的方面转变:流于形式。7.旧时的刑罚,把犯人送到荒远的地方去:流放。流配。8.品类,等级:流辈。流派。9.指不正派:二流子。
涕:1.眼泪:痛哭流涕。2.鼻涕:涕泪交流。
“凄怆流涕”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形容人极度悲伤、泪流满面的样子。比如我们可以想象一个场景:多年未归的游子推开老屋的门,看到墙上褪色的全家福和积灰的旧桌椅,突然蹲在地上凄怆流涕。这样的画面是不是瞬间让人感受到强烈的情绪冲击?
这个成语只能用来描述生离死别吗?其实不然。比如当代年轻人找工作屡屡碰壁,深夜翻看自己投出的第50封石沉大海的简历,那种混合着迷茫与不甘的复杂情绪,也可以用“凄怆流涕”来形容——虽然程度未必达到嚎啕大哭,但内心翻涌的酸楚感是相通的。
有个真实的历史案例:苏轼在《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写“十年生死两茫茫”,字里行间虽然没有直接落泪的描写,但那种跨越时空的思念,本质上与“凄怆流涕”传递的情感内核完全一致。这说明悲伤的表达方式可以多元,而成语的运用更重在捕捉情感的共振频率。
我个人观察到,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习惯用“emo”“破防”这些网络词汇表达伤感,传统成语反而显得更具画面感。就像用毛笔字和像素风的区别——前者自带时光沉淀的厚重感,后者则是即时情绪的快捷传递。这种语言表达的多样性,恰恰证明了汉语文化的包容性。
当我们在小说里读到“她捧着病危通知书瘫坐在医院长廊,凄怆流涕不能自已”,不仅能立即理解角色的处境,还会自动脑补白炽灯管、消毒水气味、皱巴巴的纸巾等细节。这正是成语的魔力:用四个字启动读者的全息感知系统。
最后想说的是,悲伤本身没有高级低级之分。无论是古人对着残月吟诗,还是现代人听着情歌流泪,都是人类共通的情感语言。“凄怆流涕”这个词,就像一面古老的铜镜,照见的是千百年来从未改变的人性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