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jiān tīng zé míng,piān xìn zé àn
成语解释:指要同时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才能正确认识事物;只相信单方面的话,必然会犯片面性的错误。
成语出处:汉 王符《潜夫论 明暗》:“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复句式;作主语、谓语、宾语;用于领导者
繁体字形:兼聽則明,偏信則暗
英文翻译:If you listen to both, you will be clear; if you believe, you will be dark
兼:1.把两份并在一起;加倍:兼旬(二十天)。兼程。2.所具有的或所涉及的不只一方面:兼职。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听:1.用耳朵接受声音:听广播。2.服从;接受;照办:一切行动听指挥。不听劝告。3.任凭:听其自然。4.判断;治理:垂帘听政。5.英语音译词。金属制的密封罐、筒等。也用作量词:听装香烟。一听啤酒。
则:1.规范;榜样:以身作则。2.规则:细则。3.效法:则先烈之言行。4.连词。1.表示承接关系:有则改之,无则加勉。2.表示转折关系:欲速则不达。5.是;乃是:此则余之过也。6.与“作”义相近,宋、元、明小说戏曲里常用:则甚(作什么)。不则声。7.量词。用于成文的条数:试题三则。新闻两则。
明:1.明亮(跟“暗”相对):明月。天明。灯火通明。2.明白;清楚:问明。讲明。分明。去向不明。3.公开;显露在外;不隐蔽(跟“暗”相对):明说。明令。明沟。明枪易躲,暗箭难防。4.眼力好;眼光正确;对事物现象看得清:聪明。英明。精明强干。耳聪目明。眼明手快。5.光明:弃暗投明。明人不做暗事。6.视觉:双目失明。7.懂得;了解:深明大义。不明利害。8.表明;显示:开宗明义。赋诗明志。9.明明:你明知道他不会,干吗还要为难他呀?10.次于今年、今天的:明天。明晨。明年。明春。11.朝代,公元1368—1644,朱元璋所建。先定都南京,永乐年间迁都北京。12.姓。
偏:1.不正;倾斜(跟“正”相对):偏锋。太阳偏西了。2.仅注重一方面或对人对事不公正:偏重。偏爱。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偏于基础理论的研究。3.辅助的;不占主要地位的:偏将。偏师。4.与某个标准相比有差距:体温偏高。工资偏低。收入中等偏上。5.客套话,表示先用或已用过茶饭等(多接用“了”字):我偏过了,您请用吧。6.姓。7.偏偏:不让我去我偏去。庄稼正需要雨水的时候,可天偏不下雨。
信:[xìn]1.诚实,不欺骗:信用。信守。信物。信货。信誓旦旦。2.不怀疑,认为可靠:信任。信托。信心。信念。3.崇奉:信仰。信徒。4.消息:信息。杳无音信。5.函件:信件。信笺。信鸽。信访。6.随便,放任:信手(随手)。信步(随意走动,散步)。信笔。信意。7.同“芯2”。8.姓。 。[shēn]1.古同“伸”,舒展开。2.古同“伸”,表白。
则:1.规范;榜样:以身作则。2.规则:细则。3.效法:则先烈之言行。4.连词。1.表示承接关系:有则改之,无则加勉。2.表示转折关系:欲速则不达。5.是;乃是:此则余之过也。6.与“作”义相近,宋、元、明小说戏曲里常用:则甚(作什么)。不则声。7.量词。用于成文的条数:试题三则。新闻两则。
暗:1.光线不足;黑暗(跟“明”相对,下同):太阳落山了,天色渐渐暗下来。2.隐藏不露的;秘密的:暗号。明人不做暗事。3.糊涂;不明白:暗昧。兼听则明,偏信则暗。4.(颜色)浓重,不鲜明:暗紫。暗绿。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这句话,字面意思是多听不同意见才能看清真相,只听一家之言就容易犯糊涂。但为什么它这么重要?我们生活中到底该怎么用?
举个职场例子:公司要推新产品,市场部说“年轻人喜欢酷炫包装”,技术部认为“功能才是硬道理”。如果老板只信市场部,产品可能华而不实;若只偏袒技术部,又可能卖不出去。这时候老板如果两边意见都听,再结合用户调研数据,反而能找到平衡点。你看,这就是“兼听”带来的实际价值。
有人可能会问:“时间有限,听太多意见不会耽误事吗?”其实关键不在数量,而在质量。比如家里装修,妻子想要开放式厨房,丈夫担心油烟问题。这时候找用过开放式厨房的朋友打听经验,再咨询设计师的专业建议,比夫妻俩硬吵更高效。兼听不是盲目收集信息,而是筛选有价值的声音。
历史上有段经典对照:唐太宗设立谏官制度,允许魏徵这类大臣“挑刺”,所以贞观年间政策失误较少;而崇祯皇帝只信身边宦官,杀了直言进谏的袁崇焕,最终加速明朝灭亡。这两个案例说明,越是身居高位,越需要主动打破信息茧房。
我个人在团队管理中深有体会。去年我们部门做流程改革,95后员工提议用协同软件,老员工坚持传统周报制度。最初我按经验支持老员工,结果年轻同事效率明显下降。后来改成“线上协同+每周15分钟口头同步”的混合模式,反而激发了两代人的优势。这件事让我明白,所谓“兼听”不是和稀泥,而是让不同视角碰撞出新方案。
现在信息爆炸时代,这个成语有了新内涵。比如刷短视频时,算法总推送相似内容,这时候主动关注不同立场的博主,就像给大脑开了扇新窗户。最近我发现,那些既能看科普博主讲数据、又能听人文博主聊感受的人,对热点事件的判断往往更全面。
下次遇到争执不下的事情,不妨试试“三问法”:这个观点有数据支撑吗?反对者最可能的理由是什么?有没有第三方的成功案例?这套思考方式,本质上就是在践行“兼听则明”。毕竟,世界不是非黑即白,多打开几盏灯,才能看清整个房间的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