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piān xìn zé àn
成语解释:偏信:只听信一方面的话;暗:糊涂。只听信一方面的话,就不能明辨是非。
成语出处:汉·王符《潜夫论·明暗》:“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指不能明辨是非
繁体字形:偏信則暗
英文翻译:heed only one side and you will be benighted
偏:1.不正;倾斜(跟“正”相对):偏锋。太阳偏西了。2.仅注重一方面或对人对事不公正:偏重。偏爱。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偏于基础理论的研究。3.辅助的;不占主要地位的:偏将。偏师。4.与某个标准相比有差距:体温偏高。工资偏低。收入中等偏上。5.客套话,表示先用或已用过茶饭等(多接用“了”字):我偏过了,您请用吧。6.姓。7.偏偏:不让我去我偏去。庄稼正需要雨水的时候,可天偏不下雨。
信:[xìn]1.诚实,不欺骗:信用。信守。信物。信货。信誓旦旦。2.不怀疑,认为可靠:信任。信托。信心。信念。3.崇奉:信仰。信徒。4.消息:信息。杳无音信。5.函件:信件。信笺。信鸽。信访。6.随便,放任:信手(随手)。信步(随意走动,散步)。信笔。信意。7.同“芯2”。8.姓。 。[shēn]1.古同“伸”,舒展开。2.古同“伸”,表白。
则:1.规范;榜样:以身作则。2.规则:细则。3.效法:则先烈之言行。4.连词。1.表示承接关系:有则改之,无则加勉。2.表示转折关系:欲速则不达。5.是;乃是:此则余之过也。6.与“作”义相近,宋、元、明小说戏曲里常用:则甚(作什么)。不则声。7.量词。用于成文的条数:试题三则。新闻两则。
暗:1.光线不足;黑暗(跟“明”相对,下同):太阳落山了,天色渐渐暗下来。2.隐藏不露的;秘密的:暗号。明人不做暗事。3.糊涂;不明白:暗昧。兼听则明,偏信则暗。4.(颜色)浓重,不鲜明:暗紫。暗绿。
生活中,我们常遇到“偏信则暗”的场景。比如同事小张说隔壁部门抢功劳,你立刻怒气冲冲找对方理论,结果发现是沟通流程出了问题。这时候才明白:单听一面之词,就像戴着眼罩走路,迟早要撞墙。
为什么说偏信则暗会影响判断?想象你在网购时只看好评,下单后才发现商品有严重缺陷。这时候才意识到,那些被算法过滤掉的差评里藏着关键信息。信息茧房效应让“偏信”成为现代人的思维陷阱,而“则暗”就是必然的结果。
最近朋友公司有个真实案例。市场部说新产品定价太高卖不动,财务部咬死成本降不下来。总经理如果只听这两个部门的抱怨,可能直接砍掉项目。但当他找技术团队深聊,才发现通过改良工艺能压缩15%成本——你看,多开几扇窗,阳光才能照进来。
如何避免掉进偏信陷阱?我习惯用“三脚凳法则”:任何重要决定至少找三个独立信息源。去年装修房子时,设计师说全屋定制必须选进口板材,工长建议用国产品牌更实惠,最后咨询做质检的朋友才知道:关键不在产地,而在板材密度和封边工艺。
社交媒体时代尤其需要警惕偏信。某次看到养生文章说“空腹喝柠檬水排毒”,正准备实践,发现营养师朋友转发的论文显示这会刺激胃酸分泌。这让我想起古籍里的智慧:“兼听则明”不是让人左右摇摆,而是搭建更完整的信息拼图。
有个有趣的观察:团队讨论时,第一个发言者的观点往往影响后续判断。有次开会,我特意把新人安排在最后发言,结果他提出的供应链优化方案,恰好补足了前面五位同事的盲区。这就像用不同颜色的滤镜看风景,组合起来才是真实的全貌。
下次遇到争执不下的事情,试试先问自己:“我是否在戴着单边耳机听世界?”关上回音壁,主动寻找对立观点的合理内核,或许会发现所谓的“绝对正确”,不过是视角差异而已。保持这种清醒,决策失误率至少能降低三成——这是我在项目管理中反复验证过的数字。
风吹过竹林会有千万种声响,但若只听竹枝折断的动静,就错过了整片竹海的韵律。信息洪流中,愿我们都能修炼出“多声道”的耳朵,在复杂世界里听得更真切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