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liù jiē sān mò
成语解释:见“六街三市”。
成语出处:元·郑廷玉《看钱奴》第二折:“恰便似玉琢成六街三陌,恰便似粉妆就殿阁楼台。”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指大街小巷
繁体字形:六街三陌
英文翻译:there were many roads and much business
六:[liù]1.数目。五加一的和。2.工尺谱记音符号之一。相当于简谱的“5”。[lù]用于地名,如六安(在安徽)。
街:街道,两旁有房屋的比较宽阔的道路:大街小巷。
三:1.二加一后所得的数目。见〖数字〗。2.表示多数或多次:三思。三缄其口。3.姓。
陌:田间东西方向的小路。泛指道路:废井田,开阡陌。形同陌路。
“六街三陌”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古风,但它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举个例子:“走进这座千年古城,六街三陌纵横交错,每一块青石板都仿佛在讲述历史。” 这里的“六街三陌”用来形容街道繁多、布局复杂,给人一种市井繁华又略带神秘的印象。
有人可能会问:“这个成语现在还能用吗?会不会过时?” 其实完全可以用!比如描述现代都市的交通网络:“新城区规划得六街三陌,导航软件都差点‘迷路’。” 这种用法既保留了成语的古韵,又巧妙融入了生活场景,反而显得生动有趣。
再举个反例:“小村庄只有一条主路,完全不像大城市那样六街三陌。” 这里通过对比,反而更凸显了成语原本强调的“道路纵横交错”的特点。我个人觉得,这类成语就像文化密码,用对了能让文字瞬间有画面感。
值得思考的是:为什么古人用“六”和“三”来指代街道?这可能与中国传统文化中数字的象征意义有关。比如《三字经》讲“三才者,天地人”,而“六”在《周易》中代表变化。不过现代人使用时,倒不必纠结数字本身,重点在于传递那种错综复杂的空间感。
下次写游记或小说时,不妨试试这个成语。比如:“夜市灯火通明,六街三陌飘着烤串香气,游客们在巷弄间玩起了现实版迷宫游戏。” 这样既描绘了热闹场景,又给读者留出了想象的空间——毕竟,迷路有时候也是种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