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ù
  • chǐ
  • zhī
  • tuō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liù chǐ zhī tuō

成语解释:托:委托。指受嘱托抚育遗孤

成语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明帝纪》:“并可以受六尺之托,临大节而不挠。”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宾语;指受托

繁体字形:六尺之托

英文翻译:Six foot bracket

六尺之托的意思

六:[liù]1.数目。五加一的和。2.工尺谱记音符号之一。相当于简谱的“5”。[lù]用于地名,如六安(在安徽)。

尺:[chǐ]1.市制长度单位。10寸为1尺,10尺为1丈。1尺约合33.33厘米。2.泛指量长度和画图用的器具:卷尺。丁字尺。3.像尺的东西:计算尺。[chě]工尺谱记音符号之一。相当于简谱的“2”。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托:1.用手掌或器物承举:托着茶盘。2.某些器物的座子和类似座子的东西:枪托。花托。3.衬;垫:烘云托月。托上一层纸。4.请人代办:委托。5.寄放:托儿所。6.借故推辞:托词。7.依赖:托福。8.压强的非法定计量单位。1托等于133.322帕。

成语评论

六尺之托”这个成语听起来有些陌生?其实它源自古代历史典故,常被用来形容一个人接受重大责任时的庄重承诺。比如《三国演义》中,刘备临终前将儿子刘禅托付给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种以性命相托的信任,正是“六尺之托”的生动写照。

为什么古人要用“六尺”来形容托付之重? 这里的“六尺”并非指具体长度,而是代指人的身躯——成年男子身高约六尺,托付者将自己的身家性命交给对方,受托者需要用全部能力去承担。就像现代职场中,当领导将核心项目交给你时,一句“这件事全权由你负责”,背后的分量不亚于古代的六尺之托

有人可能会问:现代社会还需要这种沉重的承诺吗? 其实换个角度看,生活中的“六尺之托”从未消失。比如医生接过手术刀时的“性命相托”,父母将孩子交给老师时的“成长相托”,甚至是朋友帮忙照顾宠物时的“情感相托”。这些场景虽不涉及生死,但同样需要受托者拿出专业态度和责任心。

个人认为,这个成语最动人的地方在于它揭示了信任的双向性。就像拼图游戏,托付者敢于把最关键的那片交给别人,而受托者愿意用行动证明自己值得这份信任。这种互动在现代社会尤为珍贵——当我们抱怨“人心不古”时,或许更该自问:我们是否还在创造值得托付的瞬间?

观察身边会发现,那些能把“小托付”做好的人,往往能获得更大的机会。同事临时托你转达的口信,邻居托你代收的快递,这些看似琐碎的小事,其实都是信任的试金石。古人用“六尺”丈量承诺的重量,而今天的我们,何尝不是在用点滴行动构建自己的信用账户?

下次当有人对你说“这件事就拜托你了”时,不妨想想这个跨越千年的成语。它提醒我们:无论托付的内容是军国大事还是生活琐事,承载其重的从来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人与人之间那份珍贵的信任纽带。这种跨越时空的精神传承,或许正是中华文化最温暖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