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gōng shuō gōng yǒu lǐ,pó shuō pó yǒu lǐ
成语解释:比喻双方争执,各说自己有理。
成语出处:朱自清《公园》:“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井水不犯河水。”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分句;指双方争执不下
繁体字形:公説公有理,婆説婆有理
英文翻译:The public says that the public has reason, while the mother says that the mother has reason
公:1.属于国家或集体的(跟“私”相对):公款。公物。公事公办。2.共同的;大家承认的:公分母。公议。公约。3.属于国际间的:公海。公制。公历。4.使公开:公布。公之于世。5.公平;公正:公买公卖。大公无私。秉公办理。6.公事;公务:办公。公余。因公出差。7.姓。8.封建五等爵位的第一等:公爵。公侯。王公大臣。9.对上了年纪的男子的尊称:诸公。张公。10.丈夫的父亲;公公:公婆。11.属性词。(禽兽)雄性的(跟“母”相对):公羊。这只小鸡是公的。
说:[shuō]1.用话来表达意思:我不会唱歌,只说了个笑话。2.解释:一说就明白。3.言论;主张:学说。著书立说。有此一说。4.责备;批评:挨说了。爸爸说了他几句。5.指说合;介绍:说婆家。6.意思上指:他这番话是说谁呢?[yuè]同“悦”。[shuì]用话劝说使人听从自己的意见:游说。
公:1.属于国家或集体的(跟“私”相对):公款。公物。公事公办。2.共同的;大家承认的:公分母。公议。公约。3.属于国际间的:公海。公制。公历。4.使公开:公布。公之于世。5.公平;公正:公买公卖。大公无私。秉公办理。6.公事;公务:办公。公余。因公出差。7.姓。8.封建五等爵位的第一等:公爵。公侯。王公大臣。9.对上了年纪的男子的尊称:诸公。张公。10.丈夫的父亲;公公:公婆。11.属性词。(禽兽)雄性的(跟“母”相对):公羊。这只小鸡是公的。
有:[yǒu]1.存在:有关。有方(得法)。有案可稽。有备无患。有目共睹。2.表示所属:他有一本书。3.表示发生、出现:有病。情况有变化。4.表示估量或比较:水有一丈多深。5.表示大、多:有学问。6.用在某些动词前面表示客气:有劳。有请。7.无定指,与“某”相近:有一天。8.词缀,用在某些朝代名称的前面:有夏。有宋一代。[yòu]古同“又”,表示整数之外再加零数。
理:1.物质组织的条纹;纹理:木理。肌理。条理。2.道理;事理:合理。理屈。理当如此。3.自然科学,有时特指物理学:理科。数理化。4.管理;办理:处理。理财。当家理事。5.整理;使整齐:理发。理一理书籍。6.对别人的言语行动表示态度;表示意见(多用于否定式):路上碰见了,谁也没理谁。置之不理。7.姓。
婆:1.年老的妇女:老太婆。2.丈夫的母亲:婆媳。3.旧指从事某些职业的妇女:媒婆。巫婆。4.〈方〉祖母或与之同辈的妇女:婆婆。外婆(外祖母)。
说:[shuō]1.用话来表达意思:我不会唱歌,只说了个笑话。2.解释:一说就明白。3.言论;主张:学说。著书立说。有此一说。4.责备;批评:挨说了。爸爸说了他几句。5.指说合;介绍:说婆家。6.意思上指:他这番话是说谁呢?[yuè]同“悦”。[shuì]用话劝说使人听从自己的意见:游说。
婆:1.年老的妇女:老太婆。2.丈夫的母亲:婆媳。3.旧指从事某些职业的妇女:媒婆。巫婆。4.〈方〉祖母或与之同辈的妇女:婆婆。外婆(外祖母)。
有:[yǒu]1.存在:有关。有方(得法)。有案可稽。有备无患。有目共睹。2.表示所属:他有一本书。3.表示发生、出现:有病。情况有变化。4.表示估量或比较:水有一丈多深。5.表示大、多:有学问。6.用在某些动词前面表示客气:有劳。有请。7.无定指,与“某”相近:有一天。8.词缀,用在某些朝代名称的前面:有夏。有宋一代。[yòu]古同“又”,表示整数之外再加零数。
理:1.物质组织的条纹;纹理:木理。肌理。条理。2.道理;事理:合理。理屈。理当如此。3.自然科学,有时特指物理学:理科。数理化。4.管理;办理:处理。理财。当家理事。5.整理;使整齐:理发。理一理书籍。6.对别人的言语行动表示态度;表示意见(多用于否定式):路上碰见了,谁也没理谁。置之不理。7.姓。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成语到底在说什么?举个生活中的例子:小王家要装修,小王觉得现代简约风最实用,而妻子却坚持复古田园风更温馨。两人各说各的理,谁也说服不了谁。这时候你会想:到底谁对谁错?
再比如,办公室里两位同事争论项目方案。小李认为必须优先控制成本,老张则强调用户体验才是核心。两人数据摆了一桌子,但结论依然相反。问题来了:为什么同样的信息会推导出不同的观点?其实,答案藏在每个人的经历和需求里——立场不同,看到的“理”自然不同。
有人可能会问:“那这种争执有意义吗?”换个角度看,恰是这种碰撞让思考更全面。就像社区改造时,年轻人想要健身器材,老年人希望多设休息椅。如果只按某一方意见执行,反而容易留下隐患。多元声音的存在,本质上是社会智慧的“安全阀”。
我个人观察发现,越是复杂的问题,越容易出现“公婆各有理”的局面。这时候不妨学学桥梁设计师——他们既考虑承重需求,也兼顾美学价值。真正的高手,往往能在对立观点中找到平衡点。下次遇到争论时,试着问一句:“咱们的共同目标是什么?”可能会打开新思路。
最后想说的是,观点差异就像彩虹的不同颜色,单独看各有特色,组合起来才完整。与其执着于“谁更对”,不如把力气花在“怎样更好”上。毕竟,理越辩越明的前提,是大家愿意把手电筒照向同一个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