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gōng ěr wàng sī
成语解释:见“公尔忘私”。
成语出处:汉·贾谊《治安策》:“化成俗定,则为人臣者,主耳忘身,国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唯义所在,上之化也。”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一心为公
繁体字形:公耳忘私
英文翻译:Public ear forgets private
公:1.属于国家或集体的(跟“私”相对):公款。公物。公事公办。2.共同的;大家承认的:公分母。公议。公约。3.属于国际间的:公海。公制。公历。4.使公开:公布。公之于世。5.公平;公正:公买公卖。大公无私。秉公办理。6.公事;公务:办公。公余。因公出差。7.姓。8.封建五等爵位的第一等:公爵。公侯。王公大臣。9.对上了年纪的男子的尊称:诸公。张公。10.丈夫的父亲;公公:公婆。11.属性词。(禽兽)雄性的(跟“母”相对):公羊。这只小鸡是公的。
耳:1.耳朵:耳聋眼花。耳闻目睹。2.形状像耳朵的东西:木耳。银耳。3.位置在两旁的:耳房。耳门。4.姓。5.而已;罢了:想当然耳。技止此耳。
忘:忘记:喝水不忘掘井人。这件事我一辈子也忘不了。
私:1.属于个人的或为了个人的(跟“公”相对):私事。私信。私有。2.自私(跟“公”相对):私心。大公无私。3.暗地里;私下:私访。窃窃私语。4.秘密而不合法的:私货。私盐。私通。
提到“公耳忘私”,许多人会联想到“大公无私”这类成语。但它的具体含义是什么?举个生活中的例子:一家创业公司的创始人为了团队存活,主动半年不领工资,优先保障员工待遇。这种行为背后,恰恰体现了“公耳忘私”的精神——把集体利益放在个人得失之前。
有人可能会问:“现代社会强调个人价值,这种自我牺牲还有必要吗?”其实,“公耳忘私”并不等于否定个人权益。就像交通信号灯,当每个人都遵守规则时,反而能提升整体通行效率。某社区在台风天组建抢险队,居民们自愿放弃休息时间疏通排水沟,结果保护了所有住户的财产安全。这种协作中的“让渡”,最终让所有人受益。
个人观察发现,真正践行这个理念的人往往具备“系统思维”。就像园丁修剪枝叶时,看似损失了部分枝条,实则是为了整棵树的茁壮成长。某科技公司在项目攻坚期,程序员主动协助测试部门排查漏洞,虽然耽误了自己模块的进度,却让产品提前两周上线。这种跨部门的协作增效,正是现代职场对“公耳忘私”的生动诠释。
有趣的是,这种品质在年轻群体中正以新的形式延续。比如大学生支教活动中,参与者牺牲假期时间为偏远地区孩子补课;开源社区的开发者无偿分享代码工具。这些行为看似“吃亏”,实则构建了更健康的社会生态。当我们在咖啡馆看到有人主动清理陌生人留下的空杯时,这种细微处的公共意识,何尝不是“公耳忘私”的现代注脚?
需要澄清的是,这种精神不应成为道德绑架的工具。就像交响乐团演奏,既需要每个乐手精准完成自己的声部,也要聆听整体和声。某环保组织成员在坚持垃圾分类宣传的同时,也通过设计积分奖励机制激发参与热情。这种兼顾个人动力与公共价值的做法,或许才是古老智慧在当下的最佳打开方式。
当我们讨论这个成语时,本质上是在探讨个体与集体的动态平衡。就像江河中的水滴,既保持着自己的形态,又共同奔涌向海。那些在关键时刻选择“公耳忘私”的人们,其实是在用行动编织一张隐形的安全网——当这张网足够坚韧时,每个身处其中的人都会因此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