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xiào
  • chū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rù xiào chū dì

成语解释:见“入孝出悌”。

成语出处:语出《论语·学而》:“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世等

繁体字形:入孝出弟

英文翻译:To be a dutiful brother

入孝出弟的意思

入:1.进去。与“出”相对:入场。入冬。2.参加:入伍。入团。3.合乎;合于:入情入理。4.收入:岁入。5.入声。

孝:1.孝顺:孝子。尽孝。2.旧时尊长死后在一定时期内遵守的礼俗:守孝。3.丧服:穿孝。戴孝。4.姓。

出:1.从里面到外面(跟“进、入”相对):出来。出去。出门。出国。出院。2.来到:出席。出场。3.超出:出轨。出界。不出三年。4.往外拿:出钱。出布告。出题目。出主意。5.出产;产生:出煤。出木材。我们厂里出了不少劳动模范。6.发生:出问题。这事儿出在1962年。7.出版:这家出版社出了不少好书。8.发出;发泄:出芽儿。出汗。出天花。出气。9.引文、典故等见于某处:语出《老子》。10.显露:出名。出面。出头。出洋相。11.显得量多:机米做饭出饭。这面蒸馒头出数儿。12.支出:出纳。量入为出。13.跟“往”连用,表示向外:散会了,大家往出走。14.一本传奇中的一个大段落叫一出,戏曲的一个独立剧目也叫一出:三出戏。15.趋向动词。用在动词后表示向外、显露或完成:看得出。看不出。拿出一张纸。跑出大门。看出问题。做出成绩。

弟:[dì]1.同父母(或只同父、只同母)的比自己年纪小的男子:弟弟。兄弟。2.亲戚或亲族间辈分相同的比自己年纪小的男子:表弟。堂弟。3.称同辈比自己年纪小的男性:老弟。师弟。4.学生对老师自称或别人指称:弟子。徒弟。5.古同“”,次序。6.古同“”,但。[tì]古同“”,孝悌。[tuí]〔弟靡〕颓唐;柔顺。

成语评论

"入孝出弟"这个成语出自《论语》,字面意思是"在家孝顺父母,出门友爱兄弟"。但它的内涵远不止字面意义——这其实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处理人际关系的底层逻辑。举个例子:小李每天下班后先陪母亲散步,周末主动帮姐姐接送孩子。同事问他为什么坚持这么做,他笑着说:"入孝出弟嘛,家人舒心了,我工作才踏实。"

有人可能会问:现代社会还讲究这些老规矩吗?其实这个成语的核心在于"推己及人"的思维模式。就像程序员小王,他在公司主动指导新人,私下却说:"这和在老家帮堂弟补习功课是一个道理,无非是把对家人的那份心带到工作中。"这种思维转换,让传统智慧在现代职场焕发新生。

我观察到一个有趣现象:那些真正践行"入孝出弟"的人,往往具备更强的情绪管理能力。比如邻居张阿姨,既要照顾患病公婆,又要调解两个儿子的矛盾。她说:"处理家事就像玩平衡木,既要讲原则又要懂变通。"这种在家庭中磨炼出的智慧,反而成了她开民宿时处理客诉的杀手锏。

或许你会疑惑:如果原生家庭不和睦怎么办?其实成语中的"孝"与"弟"可以理解为广义的情感联结。就像外卖小哥阿强,他把独居老人当作自家长辈关照,和同行骑手们以兄弟相称。他说:"温暖都是相互的,上次暴雨天困在巷子里,还是大伙儿接力帮我送的餐。"

在这个即时通讯的时代,"入孝出弟"有了新的打开方式。视频博主小美每周制作"云聚餐"系列视频,让天南海北的家人隔屏互动;程序员老周开发了"家庭树"APP,用游戏化任务促进亲人交流。他们都在用创新手法诠释着:传统文化不是枷锁,而是可以与时俱进的情感纽带。

最近发现一个有趣对比:热衷"断舍离"的年轻人,反而更珍视传统家庭关系。就像95后设计师琳达,她虽然崇尚极简生活,但坚持手写家书。"视频通话是快餐,书信才是私房菜",她边说边展示装满家书的檀木盒。这种选择性的传承,或许正是文化生命力的体现。

当我们在讨论工作与生活平衡时,不妨借鉴"入孝出弟"的智慧。就像创业中的陈总,他把公司打造成"企业家族",既强调制度也注重人情。午休时常见他教实习生泡茶,理由是:"茶道和团队管理异曲同工,都要掌握水温火候。"这种将家庭伦理融入现代管理的尝试,正在催生新的组织文化。

夜深人静时,我常思考:为什么这个两千年前的成语至今仍有共鸣?或许因为它道破了人类共同的情感需求——被需要的感觉。无论是给父母网购新枕头,还是为同事顺手带杯咖啡,这些微小举动都在构建着看不见的情感网络。下次顺手帮邻居取快递时,不妨对自己说:这算是新时代的"入孝出弟"吧。

"入孝出弟"的相关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