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xià
  • wén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sú xià wén zì

成语解释:指为应付世事而写的平庸的应酬文章。

成语出处:唐·韩愈《与冯宿论文书》:“时时应事作俗下文字,下笔令人惭。”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繁体字形:俗下文字

英文翻译:Vulgar writing

俗下文字的意思

俗:1.风俗:习俗。移风易俗。2.大众的;通行的;习见的:约定俗成。通俗。3.趣味不高的;令人厌恶的:庸俗。俗气。4.没出家的人;世俗:僧俗。还俗。

下:1.方位词。位置在低处的:下游。下部。山下。往下看。2.等次或品级低的:下等。下级。下策。下品。3.方位词。次序或时间在后的:下次。下半年。下不为例。4.向下面:下达。下行。5.方位词。表示属于一定范围、情况、条件等:名下。部下。在党的领导下。在这种情况下。6.表示当某个时间或时节:时下。节下。年下。7.用在数目字后面,表示方面或方位:两下都同意。往四下一看。8.姓。9.由高处到低处:下山。下楼。顺流而下。10.(雨、雪等)降落:下雨。下雪。下霜。11.发布;投递:下命令。下通知。下战书。12.去;到(处所):下乡。下车间。下馆子。13.退场:八一队的五号下,三号上。这一场戏你应该从右边的旁门下。14.放入:下种。下面条。下本钱。下网捞鱼。15.进行(棋类游艺或比赛):下围棋。咱们下两盘象棋吧!16.卸除;取下:下装。把敌人的枪下了。把窗户下下来。17.做出(言论、判断等):下结论。下批语。下定义。18.低于;少于:参加大会的不下三千人。19.用在“两、几”后面,表示本领、技能:他真有两下。就这么几下,你还要逞能?‖也说下子。20.表示由高处到低处:坐下。躺下。传下一道命令。21.表示有空间,能容纳:坐得下。这个剧场能容下上千人。这间屋子太小,睡不下六个人。22.表示动作的完成或结果:打下基础。定下计策。准备下材料。

文:1.字;语言的书面形式:甲骨文。英文。2.文章:散文。议论文。3.文言:半文半白。4.指文科:文理分科。5.非军事的。与“武”相对:文职。文武双全。6.柔和;不猛烈:文弱。文火。7.旧指礼节、仪式等:繁文缛节。8.指自然界的某些现象:天文。水文。9.在身上、脸上刺画花纹或字:文身。文双颊。10.文饰;掩饰:文过饰非。11.⑪量词。用于旧时的铜钱:一文不值。

字:1.文字:汉字。识字。字体。字义。常用字。2.(字儿)字音:咬字儿。字正腔圆。他说话字字清楚。3.字体:篆字。柳字。宋体字。美术字。4.书法作品:字画。一幅字。5.字眼;词:他说行,谁还敢说半个“不”字。6.字据:立字。收到款子,写个字儿给他。7.根据人名中的字义,另取的别名叫“字”:岳飞字鹏举。曾巩字子固。8.俗指电表、水表等指示的数量:这个月电表走了50个字,水表走了20个字。9.许配:待字。10.姓。

成语评论

俗下文字”到底是个啥?说白了就是那些接地气、老百姓日常挂在嘴边的表达。比如“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种成语,字面意思直白,但一针见血地戳中做事没长性的毛病。

有个成语叫“对牛弹琴”,现在职场里也常见这场景。上周我同事小李硬要和只关心数据的财务总监聊创意设计,结果对方全程看表——这不就是现代版对牛弹琴么?这种俗语穿越千年照样管用,恰恰说明人性本质没咋变。

有人问:“老用这些俗话会不会显得没文化?”其实恰恰相反。你看“画蛇添足”这种成语,小学生都懂,但放在方案汇报时提醒同事“别加多余功能”,比拽专业术语管用十倍。关键是用对场景,就像穿衣服得看场合。

有个现象挺有意思:古人说的“见钱眼开”,现在演化出了“眼睛发光”的网络版。语言就像条河,老词儿裹着新砂砾继续往前流。我倒觉得这种变化挺好,至少证明我们的语言没成博物馆标本。

上周买菜听见大妈还价:“你这菜价坐火箭啦?”你看,俗语里掺着现代比喻,既生动又带幽默感。比起干巴巴地说“太贵”,这话能让摊主笑着让价——这就是俗下文字的生活智慧。

最后说个冷知识:“马马虎虎”这词居然来自满语。原来俗语也在搞文化融合,就像火锅涮万物。下次用这些老话时,倒可以想想它们走过的千年路,说不定能品出点历史的味道来。

说到底,用俗语就像炒菜放盐,适量提鲜,过量坏事。关键是把老智慧嚼碎了融进新时代的语境里,让沉淀千年的珍珠,继续在当代生活里闪光。

"俗下文字"的相关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