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uì
  • zhī
  • yǒu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hé zuì zhī yǒu

成语解释:即“有何罪”,有什么罪呢?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清白无辜,没有过错。

成语出处:《墨子·公输》:“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清白无辜

繁体字形:何辠之有

英文翻译:innocent

何罪之有的意思

何:[hé]1.疑问代词(a.什么,如“何人?”b.为什么,如“何必如此?”c.哪样,怎样,如“何不?”“何如?”d.哪里,如“何往?”e.发表反问,如“何乐而不为?”)。2.副词,多么:何其壮哉!3.姓。[hè]古同“”,担。[hē]古同“”,谴责。

罪:1.犯法的行为:罪大恶极。立功赎罪。2.过失:不应归罪于人。3.依法给予的刑罚;惩处:判罪。待罪。4.苦难;痛苦:受罪。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有:[yǒu]1.存在:有关。有方(得法)。有案可稽。有备无患。有目共睹。2.表示所属:他有一本书。3.表示发生、出现:有病。情况有变化。4.表示估量或比较:水有一丈多深。5.表示大、多:有学问。6.用在某些动词前面表示客气:有劳。有请。7.无定指,与“某”相近:有一天。8.词缀,用在某些朝代名称的前面:有夏。有宋一代。[yòu]古同“”,表示整数之外再加零数。

成语评论

何罪之有”这个成语,听起来像是一句带着委屈的反问。比如有人因为穿了新衣服被批评“太张扬”,就可以回应:“穿自己喜欢的衣服,何罪之有?”这里的核心问题其实是:为什么人们总喜欢用主观标准去评判他人?

举个职场例子:小李因为临时请假照顾生病的孩子,被领导指责“工作态度不积极”。同事私下议论:“家庭和健康优先,何罪之有?”这个场景中,成语既表达了对他人的支持,也暗示了评判标准的僵化。有意思的是,很多“罪”并非真实存在,而是源于规则与人性需求的冲突

换个角度想,这个成语还能用在历史剧里。比如《琅琊榜》中梅长苏被质疑谋反,他反问:“匡扶正义,何罪之有?”观众立刻就能感受到角色背负的冤屈。这里成语不仅推动剧情,更揭示了话语权争夺的本质——所谓“罪名”常常是权力博弈的工具。

个人认为,现代人使用这个成语时,其实在呼吁更多包容性。就像朋友聚会时,选择不喝酒的人说:“保持清醒,何罪之有?”这不仅是自我辩护,更是对多元化生活方式的声援。当社会越来越强调个性表达,这类成语反而成了打破刻板印象的利器

有趣的是,这个成语在调解矛盾时特别有效。比如邻居抱怨你养的猫太吵,你回应:“动物天性使然,何罪之有?”既表明立场又不失幽默。比起直接争辩,用成语回应往往能把对抗转化为观念碰撞,让双方都有台阶下。

最后要注意的是,成语虽好但不可滥用。就像做菜放盐,适量才能提鲜。当同事把项目失误推给你时,一句“按流程办事,何罪之有”能巧妙化解危机;但若事事都用这句话,反而显得推卸责任。语言的艺术,关键在于把握分寸感

何罪之有的造句

  1. 造句 人有喜怒哀乐,伤心流泪何罪之有。流潋紫 
  2. 造句 瑾儿,你何罪之有,在那七煞魔灵阵中能平安回来已是我大燕万幸,起来吧。
  3. 造句 你何罪之有?倒是这刺客定要查到来历。
  4. 造句 就算本民族的统治者昏庸残暴,而本民族的百姓何罪之有?在保家卫族的战争中,英雄豪杰只能舍生忘死,知其不可为而为之,除此别无选择。
  5. 造句 知罪?我何罪之有?我根本就没有迫害到那夫君妾侍青烟肚里的胎儿,我根本就没有叫她来我的屋子里同我一齐赏茶论道。
  6. 造句 青烟仙子说的没错,我等为国进言,何罪之有?
  7. 造句 金叔,如今世道沧桑,你我何罪之有?奸人邪魔当道,正义只被他们挂在了嘴边,有苦诉不得,有怨不能申的日子还要持续多久?那地狱之事已是我死后的事情了。
  8. 造句 孙公为大王计,自是应当,到是某考虑欠妥,孙公何罪之有?
  9. 造句 我儿精神爽朗,又能笔墨伺候了,母亲感到欣慰,何罪之有。
  10. 造句 悟空他要吃我,只不过是一个构思,还没有成为事实,你又没有证据,他又何罪之有呢?不如等他吃了我之后,你有凭有据,再定他的罪也不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