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īng
  • zhī
  • jiā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fá bīng zhī jiā

成语解释:伐冰,凿取冰块。古代唯有卿大夫以上的贵族丧祭得以用冰,因以“伐冰之家”称达官贵族。

成语出处:《礼记·大学》:“伐冰之家,不畜牛羊。”郑玄注:“卿大夫以上丧祭用冰。”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宾语;指豪门贵族

繁体字形:伐冰之家

英文翻译:A family of ice cutters

伐冰之家的意思

伐:1.砍(树):伐木。伐了几棵树。2.攻打:征伐。讨伐。北伐。3.姓。4.自夸:伐善。不矜不伐(不自大自夸)。

冰:1.水在0℃或0℃以下凝结成的固体:湖里结冰了。2.因接触凉的东西而感到寒冷:刚到中秋,河水已经有些冰腿了。3.把东西和冰或凉水放在一起或放在冰箱里使凉:把汽水冰上。4.像冰的东西:冰片。冰糖。干冰。5.姓。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家:[jiā]1.“傢”是“家伙”、“家具”、“家什”的“家”的繁体字。2.家庭的住所:回家。这儿就是我的家。我的家在上海。3.借指部队或机关中某个成员工作的处所:我找到营部,刚好营长不在家。4.经营某种行业的人家或具有某种身份的人:农家。渔家。船家。东家。行(háng)家。5.掌握某种专门学识或从事某种专门活动的人:专家。画家。政治家。科学家。艺术家。社会活动家。6.学术流派:儒家。法家。百家争鸣。一家之言。7.指相对各方中的一方:上家。下家。公家。两家下成和棋。8.谦辞,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高的或同辈年纪大的亲属:家父。家兄。9.人工饲养或培植的(跟“野”相对):家畜。家禽。家兔。家鸽。家花。10.姓。[jia]1.后缀。2.用在某些名词后面,表示属于那一类人:女人家。孩子家。姑娘家。学生家。3.用在男人的名字或排行后面,指他的妻子(qī·zi):秋生家。老三家。[jie]用在修饰语后,相当于“地”、“的”,如“整天家、成年家”。

成语评论

哎哟,说到“伐冰之家”这成语,可能有人要挠头了:“伐冰?这跟冰块有啥关系?”别急,咱们先掰扯清楚。这个成语其实出自《礼记》,原意是说古代贵族冬天采冰存到地窖,夏天拿出来用,比喻家境富裕到能享受普通人用不起的资源。说白了,就是“大户人家”的文艺版说法。

那这成语咋用呢?举个栗子啊!比如小王最近换了辆豪车,同事调侃他:“你现在可是伐冰之家啊,这车顶咱半年工资了!”你看,这么一说既点明了经济实力,又带点幽默感,比直接说“你真有钱”高级多了。不过话说回来,用这种成语会不会显得太文绉绉?其实关键看场合,朋友间插科打诨时用,反倒能活跃气氛。

有人可能要问:“现在都21世纪了,谁家还存冰啊?这成语过时了吧?”这话在理,但换个角度看,现代社会的“伐冰之家”早就不限于存冰了。想想那些收藏限量球鞋的、囤积电子产品的,甚至疫情期间抢购卫生纸的,不都算新时代的“伐冰行为”吗?说白了,核心还是“拥有超出日常所需的资源储备”。

个人觉得这成语特别适合形容某些“消费升级”现象。前两天看到个新闻,说有人花三万块买了个自动猫厕所,评论区立马炸锅:“这简直是伐冰之家的养宠方式!”你看,古今对比下,人的物质追求其实没变,变的只是消费品的种类而已。不过话说回来,只要花的是自己挣的钱,倒也没啥好指摘的,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最后唠句实在的,成语就像文化基因,得活学活用才有意思。下次遇到朋友炫耀新买的游戏装备,不妨来句:“可以啊,这是要当电竞界的伐冰之家?”保准既显文化底蕴,又能让对话变得生动有趣。记住咯,语言这玩意儿,用得巧比用得难更重要,您品,您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