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lìng chū rú shān
成语解释:令:命令。命令一发出就必须彻底实行
成语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13回:“果然现任县太爷一呼百诺,令出如山,只吩咐得一句,便有一个门上,带了好几个衙役,拿着铁链子,把这船上的老板、伙计一齐锁了带上岸去了。”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繁体字形:令出如山
英文翻译:Make a mountain
令:[lìng]1.命令。2.使得:令人兴奋。3.美好:令名。4.敬辞。用于对方的亲属或有关系的人:令兄(称对方的哥哥)。5.时节:冬令。6.古代官名:县令。7.古又同“鸰(líng)”。[líng]1.〔令狐〕2.古地名。在今山西临猗一带。3.复姓。[lǐng]量词。原张的纸五百张为一令。
出:1.从里面到外面(跟“进、入”相对):出来。出去。出门。出国。出院。2.来到:出席。出场。3.超出:出轨。出界。不出三年。4.往外拿:出钱。出布告。出题目。出主意。5.出产;产生:出煤。出木材。我们厂里出了不少劳动模范。6.发生:出问题。这事儿出在1962年。7.出版:这家出版社出了不少好书。8.发出;发泄:出芽儿。出汗。出天花。出气。9.引文、典故等见于某处:语出《老子》。10.显露:出名。出面。出头。出洋相。11.显得量多:机米做饭出饭。这面蒸馒头出数儿。12.支出:出纳。量入为出。13.跟“往”连用,表示向外:散会了,大家往出走。14.一本传奇中的一个大段落叫一出,戏曲的一个独立剧目也叫一出:三出戏。15.趋向动词。用在动词后表示向外、显露或完成:看得出。看不出。拿出一张纸。跑出大门。看出问题。做出成绩。
如:1.适合;依照:如意。如愿。如期。如数。2.如同:爱厂如家。十年如一日。如临大敌。3.及;比得上(只用于否定式,比较得失或高下):我不如他。百闻不如一见。与其那样,不如这样。4.用于比较,表示超过:光景一年强如一年。5.表示举例:唐朝有很多大诗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6.到;往:如厕。7.姓。8.如果:如不及早准备,恐临时措手不及。9.古汉语形容词后缀,表示状态:空空如也。侃侃如也。
山:1.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高耸的部分:高山。山顶。2.像山的东西:冰山。3.蚕蔟:蚕上山了。4.山墙:房山。
“令出如山”这个成语,到底怎么用才贴切?举个例子:某公司新规要求全员打卡,老板在会上严肃表态:“这次考勤改革必须令出如山,迟到一次扣奖金,绝不讲情面!”结果第二天,连平时最爱踩点的同事都提前到岗。这说明,规则一旦明确且有执行力,人的行为自然会调整。
有人可能会问:“令出如山是不是太不近人情?”其实不然。比如疫情期间,社区要求居家隔离,工作人员挨家挨户送菜送药,既严格执行政策又提供保障。这种“刚中带柔”的令出如山,反而赢得居民理解——规则不是冷冰冰的墙,而是守护安全的护栏。
我曾在登山队见过令出如山的生动案例。领队出发前强调:“任何人不准单独离队,这是铁律。”结果中途真有队员想抄近路,被队友集体劝阻。后来那条“近路”果然发生落石。这件事让我明白:关键时刻的严格规定,往往凝聚着前人经验与智慧。
值得思考的是:现代管理中如何平衡“令出如山”与灵活性?某创业公司CEO的做法值得借鉴。他把年度目标拆解成季度里程碑,允许团队在框架内自主调整方案,但关键节点必须达标。这种“目标如山,路径如水”的模式,既保持方向性又激发创造力。
观察生活会发现,家庭教育中也藏着这个成语的智慧。朋友家规定孩子每天阅读半小时,刚开始孩子耍赖,但父母坚持陪伴共读。三个月后,孩子竟主动要求延长阅读时间。可见真正的令出如山不是强迫,而是用持续行动培养习惯,让规则最终内化成自觉。
最后分享一个观察:那些能把令出如山贯彻到位的组织,往往都做到了“事前沟通充分,事后跟进到位”。就像老木匠说的:“好钉子要敲三下——第一下定位,第二下稳固,第三下才真正钉牢。”规则的生命力,终究在于执行过程的扎实与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