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rén róu guǎ duàn
成语解释:谓柔弱而缺乏主见。
成语出处: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其孱弱少用如此,是则仁柔寡断之主,汉献、唐昭之俦耳!”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宾语;指人不果断
繁体字形:仁柔寡斷
英文翻译:Indecision
仁:1.仁爱:仁心。仁政。仁至义尽。2.敬辞,用于对对方的尊称:仁兄。仁弟。仁伯。3.姓。4.果核或果壳最里头较柔软的部分,大多可以吃:杏仁儿。核桃仁儿。花生仁儿。虾仁儿。
柔:1.软(跟“刚”相对):柔软。柔韧。柔枝嫩叶。2.使变软:柔麻。3.柔和(跟“刚”相对):柔情。温柔。她的性子很柔。4.姓。
寡:1.少;缺少(跟“众、多”相对):寡欢。寡言。寡不敌众。孤陋寡闻。2.淡而无味:清汤寡水。3.妇女死了丈夫:守寡。寡居。
断:1.(长形的东西)分成两段或几段:砍断。割断。绳子断了。2.断绝;隔绝:断水。断电。断奶。断了关系。音讯断了。3.间断:她每天都来给老人洗衣、做饭,从没有断过。4.拦截:把对方的球断了下来。5.戒除(烟酒):断烟。断酒。6.姓。7.判断;决定:断语。诊断。独断专行。这个案子断得公道。8.绝对;一定(多用于否定式):断无此理。断不能信。
“仁柔寡断”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简单来说,它形容一个人虽然心地善良,但做事犹豫不决,缺乏决断力。比如同事老张总想帮团队争取福利,却因为怕得罪领导迟迟不敢提意见,大家私下说他“仁柔寡断”。这种性格在生活中常见吗?其实挺普遍的——比如你明明想拒绝朋友的借钱请求,却因为“不好意思”而勉强答应,最后自己陷入困境。
为什么有些人会陷入这种状态?一个重要原因是过度共情。比如小李看到流浪猫就想收养,但担心自己工作太忙照顾不好,于是反复纠结:不救觉得残忍,救了又怕承担不起责任。这种矛盾本质上是对“完美结果”的执念。其实生活中很少有非黑即白的选择,与其困在“既要又要”的思维里,不如先迈出尝试的一小步。
仁柔寡断一定是缺点吗?未必。三国时期的刘表占据荆州却不敢争夺天下,看似错失良机,但他维持了辖区十余年太平,百姓反而感念其仁德。这说明决策风格与所处环境密切相关——在需要快速变革的场合,果断更重要;但在需要稳定的情境中,谨慎反而能避免鲁莽带来的风险。
如何改善这种情况?有个实用方法是“设定决策边界”。比如购物时规定“犹豫超过10分钟就放弃”,或者在工作中建立“48小时回复规则”。我自己的经验是,把重大决定写在纸上列明利弊,当理性思考可视化后,情感干扰会明显减弱。重要的是培养“容错心态”——世上没有绝对正确的选择,但犹豫不决本身就会消耗能量。
当代社会尤其需要重新理解这个成语。在强调效率至上的今天,果断常被等同于能力,而仁柔寡断容易被贴上负面标签。但仔细观察会发现,那些既能快速决策又能保持同理心的人,往往能在职场和生活中找到更可持续的平衡点。就像修剪树木,既不能放任枝桠乱长,也不能一刀砍断主干,把握分寸才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