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én
  • fēi
  • shèng
  • xián
  • shú
  • néng
  • guò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rén fēi shèng xián,shú néng wú guò

成语解释:旧时指一般人犯错误是难免的。

成语出处:先秦 左丘明《左传 宣公二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分句;用于劝诫人

繁体字形:人非聖賢,孰能無過

英文翻译:A man is not a sage, but a man of no fault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的意思

人:1.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男人。女人。人们。人类。2.每人;一般人:人手一册。人所共知。3.指成年人:长大成人。4.指某种人:工人。军人。主人。介绍人。5.别人:人云亦云。待人诚恳。6.指人的品质、性格或名誉:丢人。这个同志人很好。他人老实。7.指人的身体或意识:这两天人不大舒服。送到医院人已经昏迷过去了。8.指人手、人才:人浮于事。我们这里正缺人。9.(Rén)姓。

非:1.错误(跟“是”相对):是非。习非成是。痛改前非。2.不合于:非法。非礼。非分(fèn)。3.不以为然;反对;责备:非难。非议。无可厚非。4.不是:答非所问。此情此景非笔墨所能形容。5.前缀。用在一些名词性成分的前面,表示不属于某种范围:非金属。非晶体。非司机。6.不:非同小可。非同寻常。7.跟“不”呼应,表示必须:要想做出成绩,非下苦功不可。8.一定要;偏偏:不行,我非去!9.不好;糟:景况日非。10.指非洲。

圣:1.最崇高的:圣地。神圣。2.称学识或技能有极高成就的:圣手。诗圣。3.指圣人:圣贤。4.封建社会尊称帝王:圣上。圣旨。5.宗教徒对所崇拜的事物的尊称:圣经。圣灵。6.姓。

贤:1.有德行的;有才能的:贤明。贤达。贤良。2.有德行的人;有才能的人:圣贤。选贤举能。任人唯贤。3.敬辞,用于平辈或晚辈:贤弟。贤侄。4.姓。

孰:1.疑问代词。谁:人非圣贤,孰能无过?2.疑问代词。哪个(表示选择):孰胜孰负。3.疑问代词。什么:是可忍,孰不可忍?4.姓。

能:[néng]1.能力;才干:技能。能耐。无能之辈。2.能量的简称。3.有能力的:能人。能手。能者多劳。这几个人就数他能。4.a)“能”表示具备某种能力或达到某种效率,“会”表示学得某种本领。初次学会某种动作用“会”,恢复某种能力用“能”:小弟弟会走路了。他病好了,能下床了。具备某种技能可以用“能”,也可以用“会”:能写会算。达到某种效率,用“能”,不用“会”:她一分钟能打一百五十个字。b)名词前面文言可以用“能”,白话只用“会”:能诗善画。会英文。会象棋。c)跟“不…不”组成双重否定,“不能不”表示必须,“不会不”表示一定:你不能不来啊!。他不会不来的。在疑问或揣测的句子里都表示可能:他不能(会)不答应吧?d)对于尚未实现的自然现象的推测,用“能(够)”,不用“可(以)”:这雨能下长么?e)用在跟某些动词结合表示被动的可能性时,用“可”,不用“能”:我们是不可战胜的。[nài]1.同“”。2.姓。

无:[wú]1.没有(跟“有”相对):从无到有。无产阶级。有则改之,无则加勉。2.不:无论。无须。3.不论:事无大小,都有人负责。4.同“”。5.姓。[mó]见【南无】。

过:[guò]1.从一个地点或时间移到另一个地点或时间;经过某个空间或时间:过来。过去。过河。过桥。过年。过节。日子越来越好过了。2.从甲方转移到乙方:过户。过账。3.使经过(某种处理):过罗。过筛子。过滤。过淋。过磅。过秤。过油肉。过过数儿。4.用眼看或用脑子回忆:过目。把昨天的事在脑子里过了一遍。5.超过(某个范围和限度):过分。过期。过犹不及。树长得过了房。6.分子结构中有过氧基(—O—O—)结构的:过硫酸根(SO5-)。过氧化氢(H2O2)。7.探望;拜访:过访。8.去世:老太太过了好几天了。9.过失(跟“功”相对):过错。记过。勇于改过。10.传染:这个病过人。11.用在动词后,表示经过:走过广场。把他送过了桥。12.用在动词后,表示掉转方向:翻过一页。他回过头看了看。13.用在动词后,表示超过或胜过:我比不过你。一匹马比得过两头驴。[guo]1.用在动词后,表示完毕:吃过饭再走。杏花和碧桃都已经开过了。2.用在动词后,表示某种行为或变化曾经发生,但并未继续到现在:他去年来过北京。我们吃过亏,上过当,有了经验了。[guō]姓。

成语评论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这句话听起来文绉绉的,但说穿了就是一句大实话:谁还没犯过错啊?比如同事小王把项目数据搞错了,急得直挠头,这时候大家安慰他:“别慌,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咱们一起改!”你看,这句话不是用来批评人的,反而是为了让人放下包袱,赶紧解决问题。

有人可能会问:“既然谁都会犯错,那犯错后该怎么办?”其实关键就两点:第一,别死扛面子,该认错就认错;第二,长记性别重蹈覆辙。比如父母发现孩子考试作弊,如果说“犯错很正常,但下次得自己努力”,既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又划清了底线。错误本身不可怕,怕的是把错误当习惯。

历史故事里藏着不少现成例子。战国时廉颇负荆请罪,唐太宗把魏征的骂人话贴墙上天天看,这些大人物犯错后的态度反而让他们更有人味儿。反观现在某些人,工作上捅了娄子就甩锅,感情出了问题就冷战,这可比犯错本身糟糕多了。

有个有趣的现象:我们对自己犯错总找借口,对别人犯错却容易上纲上线。就像朋友借钱忘还,有人心里嘀咕“这人肯定故意的”,但要是自己忘了还信用卡,准说“最近太忙了”。学会换位思考,很多矛盾其实根本不会升级。毕竟老祖宗早就说了,要用“恕”己之心恕人。

我总觉得,现代社会对“完美人设”的追捧有点走火入魔。朋友圈里全是精修图,工作报告必须零瑕疵,谈恋爱不能暴露缺点。可真实的人生就像手工陶艺,哪个罐子没点歪扭的接缝?承认不完美,反而能腾出手来雕琢真正重要的部分。下次再搞砸什么事,不妨笑着叹口气:“害,果然人非圣贤啊!”

说到底,犯错就像走路崴脚,重点不是盯着肿起来的脚踝哭,而是记住哪块砖头松动该绕道。公司开会时把“复盘会”改叫“找宝藏大会”,学生把错题本命名“升级秘籍”,用游戏化思维对待错误,解决问题的过程居然能变得带劲。你看,换个角度想,犯错还真是个技术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