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rén duō kǒu zá
成语解释:指谈论的人多,各种议论都有。
成语出处:《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第九回:“宁府人多口杂,那些不得志的奴仆们端能造言诽谤主人。”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指各种说法都有
繁体字形:人多口雜
英文翻译:many voices speaking
人:1.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男人。女人。人们。人类。2.每人;一般人:人手一册。人所共知。3.指成年人:长大成人。4.指某种人:工人。军人。主人。介绍人。5.别人:人云亦云。待人诚恳。6.指人的品质、性格或名誉:丢人。这个同志人很好。他人老实。7.指人的身体或意识:这两天人不大舒服。送到医院人已经昏迷过去了。8.指人手、人才:人浮于事。我们这里正缺人。9.(Rén)姓。
多:1.数量大(跟“少、寡”相对):多年。多种多样。多才多艺。多快好省。2.超出原有或应有的数目;比原来的数目有所增加(跟“少”相对):这句话多了一个字。你的钱给多了,还你吧。3.过分的;不必要的:多心。多嘴。多疑。4.(用在数量词后)表示有零头:五十多岁。两丈多高。三年多。5.表示相差的程度大:他比我强多了。这样摆好看得多。6.姓。7.用在感叹句里,表示程度很高:你看他老人家多有精神!。这问题多不简单哪!8.指某种程度:无论山有多高,路有多陡,他总是走在前面。有多大劲使多大劲。
口:1.嘴。2.出入通过的地方:门口。海口。3.特指港口。也特指长城的关口:转口。出口转内销。口外。古北口。4.行业;系统;专业方向:对口支援。文教口。专业不对口。5.容器与外面相通的部位:碗口儿。瓶子口儿。6.指人口:户口。拖家带口。7.指口味:口重。8.破裂的地方:裂口。疮口。9.刀剑等的锋刃:刀卷口了。10.骡、马、驴等的年龄(因可以由牙齿的状况判断):这匹马六岁口。11.量词。用于人,也用于某些家畜或器物:三口人。一口猪。两口缸。
杂:1.多种多样的:复杂。杂色。杂技。他看的书很杂,哪方面的都有。2.正项以外的;正式的以外的:杂费。杂项。杂牌儿。3.混合在一起;掺杂:夹杂。他杂在人群中混进了城。草丛中还杂有粉红色的野花。
在家庭聚会上,十几个亲戚围坐一桌商量春节旅行计划。大伯说要爬山锻炼身体,二婶坚持去温泉养生,表弟则举着手机推荐新开的网红游乐场。这时候表姐突然举手:"咱们能不能先投票再讨论?"
为什么人一多就容易出现意见分歧?其实就像音乐会需要指挥家,集体讨论也需要组织者。当七嘴八舌的声音同时涌现,不妨试试"意见收集三步法":先把所有点子写在白板上,接着给每人限时说明理由,最后用排除法缩小选择范围。
记得公司新产品命名会上发生过有趣一幕。市场部主张用英文名显得国际化,技术部坚持要有中文含义,实习生小声嘀咕"要不叫智能小助手?"这时项目经理突然说:"咱们先把产品核心功能拆解成关键词怎么样?"这个转折让讨论立刻有了聚焦点。
面对众说纷纭的局面该听谁的?我的个人经验是:与其纠结对错,不如寻找共识。就像上次社区改造方案征集,有人要建健身区,有人要设阅读角,最后大家发现其实都希望有遮阳设施——这个共同需求成了破局关键。
上周参加读书会时遇到典型场景。二十多人对同一本书的解读天差地别:创业者看到商机,教师关注教育方法,全职妈妈则联想到亲子关系。有位退休教授说得好:"不同的视角就像多棱镜,能让思想折射出更绚丽的光彩。"
其实信息过载时代,人多口杂的现象反而能成为创新催化剂。关键要学会"信息筛子"思维:先全面接收,再分类过滤,最后提炼精华。下次遇到意见大混战时,不妨试试用思维导图把零散观点可视化,往往会发现意想不到的逻辑链条。
保持开放心态的同时,也要建立自己的判断坐标系。就像在美食街面对几十家餐馆,与其盲目跟从排队人潮,不如先想清楚自己今天想吃什么菜系。毕竟最终的选择权,始终握在懂得倾听与分辨的人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