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jǐng dǐ míng wā
成语解释:犹井蛙。
成语出处:元·无名氏《看钱奴》第一折:“则你那自尊自贵无高下,真乃是井底鸣蛙。”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主语、宾语、定语;指见识少
繁体字形:井底鳴蛙
英文翻译:able only to see the little patch of sky above
井:1.从地面往下凿成的能取水的深洞,洞壁多砌上砖石:水井。一口井。双眼井。2.形状像井的东西:矿井。油井。竖井。探井。渗井。天井。3.古制八家为一井,后借指人口聚居的地方或乡里:乡井。市井。井邑。背井离乡。4.二十八宿之一。5.姓。6.形容整齐:井然。井井有条。
底:[dǐ]1.最下面的部分:底层。底座。底下(a.下面;b.以后)。海底。底肥。2.末了:年底。月底。到底。3.根基,基础,留作根据:刨根问底。底蕴。底稿。底版。4.图案的基层:白底蓝花的瓶子。5.何,什么:底事伤感。6.古同“抵”,达到。[de]同“的”。
鸣:1.(鸟兽或昆虫)叫:鸟鸣。蝉鸣。虫鸣。2.发出声音;使发出声音:耳鸣。雷鸣。自鸣钟。孤掌难鸣。礼炮齐鸣。鸣鼓。鸣锣开道。3.表达;发表(情感、意见、主张):鸣谢。鸣冤。鸣不平。百家争鸣。4.姓。
蛙:两栖动物,无尾,后肢长,前肢短,趾有蹼,善于跳跃和游泳。捕食昆虫,对农业有益。种类很多,常见的有青蛙等。
什么是“井底鸣蛙”?这个词的字面意思是一只生活在井底的青蛙,每天对着井口鸣叫,以为天空只有井口那么大。它用来形容人固守狭隘的认知,对外界缺乏了解。比如有人从没离开过家乡,却坚持认为“大城市的生活一定不如小县城安逸”——这就是典型的井底鸣蛙思维。
为什么这个成语能流传千年?或许因为它戳中了人类共通的弱点:我们容易依赖经验判断未知事物。就像住在井底的青蛙,并非故意拒绝真相,而是它的生存环境让它只能看到头顶那一小块天空。这让我想到一位坚持“读书无用论”的亲戚,他常说:“我小学毕业照样能开修车店,读那么多书浪费时间。”殊不知,正是这种思维限制了他店铺的数字化转型。
如何避免成为井底之蛙?有个真实案例值得参考。我认识的老张在菜市场卖菜二十年,去年突然报名学电商运营。他说:“有顾客问我能不能线上下单,我这才发现自己连微信群接龙都不会。”主动打破信息茧房的过程就像青蛙跳出井口,虽然会经历认知冲击,却能看见稻田的辽阔。
现代社会的“井”变得更隐蔽了吗?确实如此。算法推送让我们困在信息茧房,刷短视频三小时看到的都是相似内容。有个有趣的发现:我在不同平台搜索“健康饮食”,A平台推给我素食菜谱,B平台却推荐生酮饮食攻略。这提醒我们,主动获取多元信息比被动接收更重要。
最后想说,井底之蛙的故事不是要批判谁,而是给我们一面镜子。就像我最近尝试学编程,发现四十岁开始敲代码确实吃力,但至少知道了代码世界的运行逻辑。保持对未知的好奇,或许就是对抗思维局限的最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