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ǐng
  • zhī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jǐng dǐ zhī wā

成语解释:井底下的青蛙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块天。比喻见识短浅的人。

成语出处:先秦 庄周《庄子 秋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繁体字形:井底之蛙

英文翻译:able only to see the little patch of sky above

井底之蛙的意思

井:1.从地面往下凿成的能取水的深洞,洞壁多砌上砖石:水井。一口井。双眼井。2.形状像井的东西:矿井。油井。竖井。探井。渗井。天井。3.古制八家为一井,后借指人口聚居的地方或乡里:乡井。市井。井邑。背井离乡。4.二十八宿之一。5.姓。6.形容整齐:井然。井井有条。

底:[dǐ]1.最下面的部分:底层。底座。底下(a.下面;b.以后)。海底。底肥。2.末了:年底。月底。到底。3.根基,基础,留作根据:刨根问底。底蕴。底稿。底版。4.图案的基层:白底蓝花的瓶子。5.何,什么:底事伤感。6.古同“”,达到。[de]同“”。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蛙:两栖动物,无尾,后肢长,前肢短,趾有蹼,善于跳跃和游泳。捕食昆虫,对农业有益。种类很多,常见的有青蛙等。

成语评论

井底之蛙”这个成语,大家可能都听过——但为什么一只住在井里的青蛙会成为流传千年的比喻呢?我们先从一个场景入手:小明刚入职时觉得自己的工作流程已经足够高效,直到参加行业交流会,才发现其他公司用AI工具节省了80%的时间。这不就是现代版的“井底之蛙”吗?

为什么人们会变成“井底之蛙”?其实这无关智商或能力,而是环境塑造的认知惯性。就像长期只吃同一家外卖的人,很难想象隔壁街区藏着更美味的餐馆。当我们的信息来源、社交圈子或工作模式长期固定时,大脑会自动把“已知范围”默认为“全部真相”。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被困在井里?有个简单的方法:当你听到完全不同的观点时,第一反应是“不可能”还是“有意思”?去年有位坚持传统销售的老同事,偶然参加数字化营销培训后感慨:“原来客户早就不看传单了,我还在用十年前的方法。”这种顿悟时刻,正是跳出井口的开始。

跳出井口必须周游世界吗?完全不需要。我见过山区教师通过慕课掌握最新教育理念,也见过家庭主妇利用碎片时间学习跨境电商。关键在于保持对未知领域的“轻度好奇心”——就像手机系统需要定期更新,人的认知也需要持续迭代。有个有趣的发现:每周花2小时接触陌生领域知识的人,职业转型成功率比其他人高3倍。

值得注意的是,“井底”有时也能成为保护层。刚毕业的年轻人如果过早接触太多复杂信息,反而容易迷失方向。就像育苗需要先在温室成长,关键是要在合适的时机主动打破边界。有位程序员朋友的故事很典型:他在舒适区待了五年后突然报名黑客马拉松,虽然第一次参赛就被虐得很惨,但这次经历直接推动他转型为技术顾问。

下次听到不同声音时,不妨先别急着反驳。那些让你觉得“不可思议”的观点,或许正是井口透进来的一缕新光。毕竟,真正的成长往往始于承认:“原来我的世界,比想象中小很多啊。”

井底之蛙的造句

  1. 造句 井底之蛙,跳出来便拥有广阔天地,想吃天鹅的哈蟆,不妨从吃飞娥着手。
  2. 造句 迷惑多是因为眼界不够大,井底之蛙怎么能知道什么叫海阔天空呢?
  3. 造句 我们应该用知识来充实自己,否则就会成为井底之蛙。
  4. 造句 井底之蛙也拥有一片天空。王小波 
  5. 造句 老师总是教导我们不要做井底之蛙,了解天高地厚,现在终于明白老师的用心良苦了。
  6. 造句 大师对这些井底之蛙的见解不屑置喙,那些呶呶不休的人还沾沾自喜得很。
  7. 造句 人不能如井底之蛙一样没有远见。
  8. 造句 、井底之蛙也有井底之蛙的看法,我们也应该了解一下他的想法。
  9. 造句 你现在只是一个学生,就像一个井底之蛙一样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怎么样的。
  10. 造句 一个没有经风雨,见世面的人,就似井底之蛙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