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èr xún jiǔ shí
成语解释:旬:十天。二十天中只吃九顿饭。形容生活极端困苦
成语出处:西汉 刘向《说苑 立节》:“子思居于卫,缊袍无表,二旬而九食。”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用于生活
繁体字形:二旬九食
英文翻译:Twenty nine food
二:1.数目。一加一的和。2.序数:一穷二白。3.两样:不二价。
旬:1.十日为一旬,一个月分上中下三旬:上旬。兼旬(二十天)。2.十岁为一旬:八旬老母。年过七旬。
九:1.八加一后所得的数目。见〖数字〗。2.从冬至起每九天是一个“九”,从一“九”数起,二“九”、三“九”,一直数到九“九”为止:数九。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九尽寒尽。3.表示多次或多数:九霄。九泉。三弯九转。九死一生。4.姓。
食:[shí]1.吃。特指吃饭:食肉。废寝忘食。2.吃的东西:面食。小鸡觅食。丰衣足食。3.供食用或调味用的:食糖。食盐。4.人所见到的日、月亏缺或完全看不到的现象:日食。月食。[sì]拿东西给人吃。[yì]用于人名,如郦食其(jī)(汉朝人)。
“二旬九食”这个成语,听起来是不是有点陌生?它出自《史记》,原意是“二十天里只吃了九顿饭”,用来形容生活极度贫困、食不果腹的境况。但放在今天,我们能怎么用它呢?
比如公司新来的实习生小张,为了攒钱买电脑,连续一个月只吃泡面。同事调侃他:“你这是在实践‘二旬九食’啊?”小张却笑着说:“这叫战略性资源分配!”这种现代版“二旬九食”,不再是迫于无奈,更像是年轻人对目标的主动选择。
这个成语的核心价值是什么?或许不只是描述贫穷,更暗含了人在困境中的生存智慧。就像疫情期间,开餐馆的老王把每日菜单缩减到三种套餐,员工轮班上岗,他自嘲这是“二十一世纪二旬九食经营法”。结果反而因为成本控制得当,撑过了行业寒冬。
有趣的是,现在有些极简主义者会故意尝试“二旬九食”的生活实验。比如作家李女士每月设定五天轻断食,她认为:“适当体验匮乏,反而能更敏锐地感知生活馈赠。”这种主动选择的节制,让古老成语焕发出新的时代意义。
在我看来,“二旬九食”不该被简单理解为悲惨标签。它更像一面镜子,照见不同时代人们对物质的态度——有人困于生计,有人主动精简,还有人从中悟出生存哲学。当我们在用这个成语时,不妨多问一句:眼前的“不足”,究竟是命运的枷锁,还是蜕变的契机?
下次看到朋友省吃俭用筹备旅行基金,或许可以打趣说:“你这‘二旬九食’的修行,准备换哪个国家的蓝天白云啊?”让古老智慧在轻松对话中完成它的现代转型,不正是语言最美的生命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