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ān
  • xún
  • jiǔ
  • shí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sān xún jiǔ shí

成语解释:旬:十天叫一旬。三十天中只能吃九顿饭。形容家境贫困。

成语出处:汉·刘向《说苑·立节》:“子思居于卫,缊袍无表,二旬而九食。”晋·陶潜《拟古》诗:“三旬九遇食,十年著一冠。”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定语;指贫困

繁体字形:三旬九食

英文翻译:nine meals in thirty days -- to live in dire poverty

三旬九食的意思

三:1.二加一后所得的数目。见〖数字〗。2.表示多数或多次:三思。三缄其口。3.姓。

旬:1.十日为一旬,一个月分上中下三旬:上旬。兼旬(二十天)。2.十岁为一旬:八旬老母。年过七旬。

九:1.八加一后所得的数目。见〖数字〗。2.从冬至起每九天是一个“九”,从一“九”数起,二“九”、三“九”,一直数到九“九”为止:数九。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九尽寒尽。3.表示多次或多数:九霄。九泉。三弯九转。九死一生。4.姓。

食:[shí]1.吃。特指吃饭:食肉。废寝忘食。2.吃的东西:面食。小鸡觅食。丰衣足食。3.供食用或调味用的:食糖。食盐。4.人所见到的日、月亏缺或完全看不到的现象:日食。月食。[sì]拿东西给人吃。[yì]用于人名,如郦食其(jī)(汉朝人)。

成语评论

三旬九食”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陌生?它出自《史记》,原指三十天里只吃九顿饭,用来形容极度贫困的状态。比如我们可以造个句子:“战乱年代,百姓流离失所,三旬九食成了常态。”这样的描述是不是瞬间让人感受到那种生存的艰难?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非要用“三旬九食”而不用“食不果腹”呢?其实区别在于时间维度——前者强调长期性,后者侧重即时性。就像现在说“连续加班三个月”和“今天没吃晚饭”,前者更能体现持续的压力。

我曾在西北山区见过这样的场景:留守老人用土豆撑过整个冬天,每顿饭间隔两三天。这种现代版的“三旬九食”提醒我们,虽然整体生活水平提升了,但局部地区的资源匮乏依然存在。不过乐观的是,随着扶贫政策推进,这样的现象正在快速减少。

回到成语本身,它其实蕴含着强大的生命力。试想:三十天只吃九顿还能活着,不正说明人类在绝境中的韧性吗?就像沙漠植物能在干旱中蛰伏,遇到雨水就能重新焕发生机。这种精神力量,或许才是成语留给我们最宝贵的启示。

现在年轻人常说“吃土”,虽然带着自嘲,但和三旬九食的处境有本质不同。前者是消费主义下的调侃,后者是生存危机的真实写照。当我们用轻松的语气谈论物质匮乏时,更应该记得那些真正经历过饥馑年代的前辈们。

观察当下的城市生活,另一种“三旬九食”正在蔓延:工作狂人忙到忘记吃饭,创业者为省时间啃冷面包。这提醒我们,物质丰富的时代,规律饮食反而成了奢侈品。或许保持对食物的敬畏,就是现代人最该重拾的生存智慧。

"三旬九食"的相关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