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hì chū wú nài
成语解释:事情出于无可奈何。指迫不得已只能如此。
成语出处: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 同窗友认假作真》:“而今我们匆匆进京去了,心下如割,却是事出无奈。”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状语;用于处事
繁体字形:事出無奈
英文翻译:there was no alternative
事:1.事情:国事。公事。2.事故:出事。平安无事。3.职业:谋事。4.关系;责任:回去吧,没有你的事了。5.从事:大事宣传。6.侍奉;伺候:事亲。不事王侯。
出:1.从里面到外面(跟“进、入”相对):出来。出去。出门。出国。出院。2.来到:出席。出场。3.超出:出轨。出界。不出三年。4.往外拿:出钱。出布告。出题目。出主意。5.出产;产生:出煤。出木材。我们厂里出了不少劳动模范。6.发生:出问题。这事儿出在1962年。7.出版:这家出版社出了不少好书。8.发出;发泄:出芽儿。出汗。出天花。出气。9.引文、典故等见于某处:语出《老子》。10.显露:出名。出面。出头。出洋相。11.显得量多:机米做饭出饭。这面蒸馒头出数儿。12.支出:出纳。量入为出。13.跟“往”连用,表示向外:散会了,大家往出走。14.一本传奇中的一个大段落叫一出,戏曲的一个独立剧目也叫一出:三出戏。15.趋向动词。用在动词后表示向外、显露或完成:看得出。看不出。拿出一张纸。跑出大门。看出问题。做出成绩。
无:[wú]1.没有(跟“有”相对):从无到有。无产阶级。有则改之,无则加勉。2.不:无论。无须。3.不论:事无大小,都有人负责。4.同“毋”。5.姓。[mó]见【南无】。
奈:1.奈何:无奈。怎奈。2.怎奈;无奈。3.姓。
我们常说“事出无奈”,但这个词到底是什么意思?简单来说,就是“实在没办法了才这么做”。比如朋友突然生病,你不得不取消约会,这就叫“事出无奈”。问题来了:为什么人们总用这个词来“解释”自己的行为?
举个例子,小明加班到凌晨三点,第二天请假在家补觉。领导问起时,他说:“实在事出无奈,昨晚项目出了紧急故障。”这里既有客观原因,又带着点歉意。其实这种表达就像个“免责声明”——不是我不想做好,是客观条件不允许啊。
但换个角度看,“事出无奈”真的只是借口吗?记得去年台风天,快递小哥硬是蹚着齐膝深的水把包裹送到我家。他说:“公司规定今天必须派送,实在事出无奈。”这时候这个词反而透露出普通人在规则与现实间的挣扎。我们既要理解他人的无奈,也要警惕自己别把它变成惯性说辞。
有个成语叫“逼上梁山”,和“事出无奈”异曲同工。就像《水浒传》里的林冲,被高俅陷害得家破人亡,最后只能落草为寇。这种“无奈”往往伴随着重大人生转折。不过现代人遇到的“无奈”更多是生活琐事:比如为了孩子上学买学区房,或是放弃梦想选择稳定工作。
我发现一个有趣现象:人们面对同样处境可能有不同反应。比如疫情封控期间,有人抱怨“太无奈了,哪儿都去不了”,也有人开发新技能,把限制变成机遇。这说明“无奈”虽是客观存在,但如何应对却是主观选择。就像老话说的:“山不过来,我就过去。”
再举个接地气的例子。楼下包子铺王师傅最近把菜包从2块涨到2块5,贴了张告示:“因面粉涨价,事出无奈。”这比冷冰冰的“价格调整”有人情味多了。你看,合理使用这个词,反而能获得更多理解。但要是三天两头都“无奈涨价”,街坊们怕是要用脚投票了。
说到底,“事出无奈”就像生活的缓冲带,给不如意留个台阶下。但更重要的是台阶之后的选择——是躺在“无奈”里自怨自艾,还是拍拍土继续往前走?毕竟再多的解释,也比不上实实在在的行动有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