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liǎo ruò zhǐ zhǎng
成语解释:比喻对情况十分明白清楚
成语出处:《宋史 道学传序》:“作《太极图说》、《通书》,推明阴阳五行之理,命于天而性于人者,了若指掌。”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指十分清楚
繁体字形:了若指掌
英文翻译:on top of
了:[le]1.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表示动作或变化已经完成。a)用于实际已经发生的动作或变化:这个小组受到了表扬。水位已经低了两米。b)用于预期的或假设的动作:你先去,我下了班就去。他要知道了这个消息,一定也很高兴。2.用在句子的末尾或句中停顿的地方,表示变化或出现新的情况。a)表示已经出现或将要出现某种情况:下雨了。春天了,桃花都开了。他吃了饭了。天快黑了,今天去不成了。b)表示在某种条件之下出现某种情况:天一下雨,我就不出门了。你早来一天就见着他了。c)表示认识、想法、主张、行动等有变化:我现在明白他的意思了。他本来不想去,后来还是去了。d)表示催促或劝止:走了,走了,不能再等了!。好了,不要老说这些事了![liǎo]1.完毕;结束:了结。了账。没完没了。一了百了。不了了之。这事儿已经了啦!2.放在动词后,跟“得、不”连用,表示可能或不可能:办得了。做得了。来不了。受不了。3.完全(不);一点(也没有):了不相涉。了无惧色。了无进展。4.姓。5.明白;懂得:了然。了解。明了。了如指掌。
若:[ruò]1.如;好像:安之若素。欣喜若狂。若隐若现。旁若无人。若无其事。2.姓。3.如果: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4.人称代词。你:若辈。[rě]见〖阿兰若〗、
指:1.手指头:食指。五指。屈指。首屈一指。2.一个手指头的宽度叫“一指”,用来计算深浅宽窄等:下了三指雨。这双鞋大了一指。两指宽的纸条。3.(手指头、物体尖端)对着;向着:用手一指。时针正指十二点。4.(头发)直立:发指。5.指点:指导。指示。指出正确方向。有问题请您指出来。6.意思上指着:这不是指你说的,是指他的。7.指望;依靠:指靠。单指着一个人是不能把事情做好的。
掌:1.手掌:鼓掌。易如反掌。摩拳擦掌。2.用手掌打:掌嘴。3.掌管;掌握:掌舵。掌印。掌大权。4.某些动物的脚掌:熊掌。鸭掌。5.马蹄铁:这匹马该钉掌了。6.钉或缝在鞋底前部、后部的皮子等:前掌儿。后掌儿。钉一块掌儿。7.钉补鞋底:掌鞋。8.加上(油盐等):掌点儿酱油。9.把:掌门关上。10.姓。
说到“了若指掌”,很多人会联想到对某件事特别熟悉的状态,但这个词到底怎么用才贴切?举个例子:小李研究新能源汽车十年,对电池技术的迭代和行业政策了若指掌,同事遇到专业问题总会先找他讨论。这里的“了若指掌”既体现了知识的深度,又暗示了经验的积累。
有人可能会问:这个词和“如数家珍”有什么区别呢?其实两者都表示熟悉,但侧重点不同。“如数家珍”更强调对物品细节的熟悉,比如“老收藏家对明清瓷器的釉色变化如数家珍”;而“了若指掌”更侧重对整体脉络的掌控,比如“项目经理对产品研发的每个节点了若指掌”。
在实际运用中,我发现这个成语特别适合职场场景。比如部门会议上,当领导问起项目进度时,如果能条理清晰地讲出每个环节的现状和潜在风险,同事自然会感叹“你对这个项目真是了若指掌”。这种用法既展现了专业能力,又传递出可靠的形象。
有趣的是,现代人虽然信息获取便捷,真正能做到“了若指掌”的领域反而变少了。上周遇到个大学生,能准确说出十几种奶茶品牌的爆款配方,却搞不清自己专业的必修课学分要求。这让我想到:选择性地对关键领域保持“了若指掌”,或许比泛泛了解更重要。
回到成语本身,它的画面感其实很有意思——就像摊开手掌看纹路那样清晰可见。下次向别人介绍自己擅长的领域时,不妨用具体案例代替空泛的“我很了解”。比如不说“我对摄影很懂”,而说“我对索尼微单的CMOS传感器升级路径了若指掌”,这样的表达既有说服力,又自然融入了成语的精髓。
最后要提醒的是,语言是流动的。如今很多年轻人会用“门儿清”这类口语替代传统成语,但在正式场合或书面表达中,“了若指掌”依然保持着独特的韵味。就像穿衣服要分场合,用词也需要看语境——知道什么时候该用哪个词,本身也是对语言艺术的一种了若指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