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mǎi xiào xún huān
成语解释:嫖娼狎妓,寻欢作乐。同“买笑追欢”。
成语出处:欧阳予倩《潘金莲》第二幕:“他仗着有钱有势,到这儿来买笑寻欢,他哪儿有甚么真情真义?”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宾语;多用于男性
繁体字形:買笑尋歡
英文翻译:seek pleasures
买:1.购买;拿钱换东西。与“卖”相对。2.用金钱或其他手段拉拢:收买。买通。
笑:1.露出愉快的表情,发出欢喜的声音:笑容。微笑。眉开眼笑。哈哈大笑。2.讥笑:耻笑。见笑。笑他不懂事。3.姓。
寻:1.古代长度单位,八尺叫一寻。2.姓。3.找1:寻求。寻觅。寻人。搜寻。
欢:1.快乐;高兴:欢喜。欢乐。欢迎。欢送。欢呼。2.指所喜爱的人(多指情人):新欢。3.起劲;活跃:火着得很欢。雨越下越欢。文娱活动搞得挺欢。
“买笑寻欢”这个成语听起来像是花钱买快乐,但背后藏着更深的意味。比如有人工作压力大,周末跑去酒吧挥霍一晚上,第二天却觉得更空虚——这种用金钱换来的短暂快乐,就是典型的“买笑寻欢”。这时候不禁想问:为什么人们明知这种快乐不长久,还是忍不住去追求?或许是因为快节奏的生活让人更渴望即时的满足感。
再看另一个场景:老王退休后每天打麻将、下馆子,但总跟邻居抱怨“没意思”。他的儿女反问:“您这不就是买笑寻欢吗?要不要试试去社区当志愿者?”这句话点破了问题核心:表面的热闹掩盖不了内心的空洞。为什么物质享受无法带来真正的幸福?因为人与人的深度连接、自我价值的实现,才是更持久的快乐源泉。
有人会用历史故事来理解这个成语。比如古代文人流连青楼吟诗作对,看似风雅,实则逃避现实。就像《琵琶行》里的商人妇,年轻时“一曲红绡不知数”,年老色衰后却“门前冷落鞍马稀”。这时候我们思考:这种行为是时代局限还是人性共通?其实无论古今,用逃避心态面对问题,最终只会陷入更深的困境。
我曾在旅行中见过一位背包客,他每天换着花样打卡网红景点,却从不停留超过两小时。问他为什么,他说“怕错过下一个更好玩的地方”。这让我联想到“买笑寻欢”的现代变体——用不断追逐新鲜刺激来代替深度体验。当我们把生活过成一场永不停歇的追逐赛,是否反而离真正的快乐更远了?
值得注意的细节是,这个成语常被误认为等同于“及时行乐”。其实二者有微妙差别:前者强调用物质换取虚浮的快乐,后者则可能包含珍惜当下的积极意味。比如用三个月工资买个名牌包是买笑寻欢,而用周末时间陪家人野餐则是健康的生活态度。关键在于,我们是否在用消耗型的方式填补内心需求。
最后想说的是,不必完全否定“买笑寻欢”的行为。偶尔放松本无错,但如果把这种方式当作长期解药,就像用创可贴缝合内伤——治标不治本。真正的快乐往往藏在那些需要耐心经营的事物里,比如培养一个爱好,或者认真经营一段关系。毕竟,能持续温暖人心的,从来不是转瞬即逝的烟火,而是静静燃烧的炉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