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hū xiāng rén jiā
成语解释:同“书香门第”。
成语出处: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十六回:“原来是个仕宦书香人家,怪不的他得夫人那样明理。”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指读书人的家庭
繁体字形:書香人家
英文翻译:intellectual family
书:1.写字;记录;书写:书法。大书特书。振笔直书。2.字体:楷书。隶书。3.装订成册的著作:一本书。一部书。一套书。丛书。新书。古书。书店。4.书信:家书。书札。5.文件:证书。保证书。说明书。挑战书。白皮书。6.姓。
香:1.(气味)好闻(跟“臭”相对):香水。香皂。这花真香。2.食物味道好:饭很香。3.吃东西胃口好:这两天吃饭不香。4.睡得踏实:睡得正香呢。5.受欢迎;被看重:吃香。这种货物在农村很香。6.香料:檀香。沉香。龙涎香。7.用木屑掺香料做成的细条,燃烧时,发出好闻的气味,在祭祀祖先或神佛时常用,有的加上药物,可以熏蚊子:线香。蚊香。烧一炷香。8.亲吻:香面孔。9.姓。
人:1.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男人。女人。人们。人类。2.每人;一般人:人手一册。人所共知。3.指成年人:长大成人。4.指某种人:工人。军人。主人。介绍人。5.别人:人云亦云。待人诚恳。6.指人的品质、性格或名誉:丢人。这个同志人很好。他人老实。7.指人的身体或意识:这两天人不大舒服。送到医院人已经昏迷过去了。8.指人手、人才:人浮于事。我们这里正缺人。9.(Rén)姓。
家:[jiā]1.“傢”是“家伙”、“家具”、“家什”的“家”的繁体字。2.家庭的住所:回家。这儿就是我的家。我的家在上海。3.借指部队或机关中某个成员工作的处所:我找到营部,刚好营长不在家。4.经营某种行业的人家或具有某种身份的人:农家。渔家。船家。东家。行(háng)家。5.掌握某种专门学识或从事某种专门活动的人:专家。画家。政治家。科学家。艺术家。社会活动家。6.学术流派:儒家。法家。百家争鸣。一家之言。7.指相对各方中的一方:上家。下家。公家。两家下成和棋。8.谦辞,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高的或同辈年纪大的亲属:家父。家兄。9.人工饲养或培植的(跟“野”相对):家畜。家禽。家兔。家鸽。家花。10.姓。[jia]1.后缀。2.用在某些名词后面,表示属于那一类人:女人家。孩子家。姑娘家。学生家。3.用在男人的名字或排行后面,指他的妻子(qī·zi):秋生家。老三家。[jie]用在修饰语后,相当于“地”、“的”,如“整天家、成年家”。
提到“书香人家”,很多人会联想到古色古香的书房和满架典籍。这个成语到底在说什么?它真的只和藏书量有关吗?举个例子,邻居张叔家三代都是教师,客厅墙上挂着祖辈手抄的诗集,饭桌上聊的不是电视剧而是历史故事——这种家庭氛围才是“书香人家”的核心,比起藏书数量,更强调文化底蕴的代际传递。
有人可能会问:“现代社会节奏这么快,还有书香人家存在的土壤吗?”看看刚毕业的小李就知道了。他父母虽然从事IT行业,但家里有个“周五读书会”的传统,全家人用电子书阅读器分享书单,餐桌话题从人工智能伦理聊到《三体》的宇宙观。书香人家的内涵早已突破纸质书的限制,转变为对知识探索的持续热情。
如何判断一个家庭是否算书香人家?关键看价值观的传递方式。比如王阿姨家有个有趣规矩:孩子问“为什么”时,全家人会一起查资料讨论。有次她女儿问“斑马为什么有条纹”,全家翻完科普书还视频连线了动物园饲养员。这种对待疑问的郑重态度,比单纯要求孩子考高分更能体现书香特质。
数字化时代,书香人家的存在形式正在革新。我认识的一位程序员爸爸,专门开发了家庭知识管理APP,记录孩子的每个奇思妙想;有位厨师妈妈把菜谱写成带插画的美食笔记。这些新形态印证了我的观察:书香气质不在于外在形式,而在于是否把求知欲当作传家宝。当全家人能共同享受思考的乐趣,电子屏幕也能飘出墨香。
有个常见误区是把书香人家等同于高知家庭。其实隔壁修车铺的老赵家更让我触动,他收集顾客留下的旧书在店里办流动图书馆,女儿帮着给每本书写推荐语。这种接地气的文化传承证明:书香不在社会阶层,而在心灵是否保持对世界的开放姿态。知识的芬芳,从来不是少数人的专属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