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ān
  • qiān
  • jiǎ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dān qiān jiǎ yǐ

成语解释:见“丹黄甲乙”。

成语出处:清·戴名世《序》:“千子慨然悯之,取一代之文,丹铅甲乙,辨其黑白。”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用于读书

繁体字形:丹鉛甲乙

英文翻译:Lead a and B

丹铅甲乙的意思

丹:1.红色:丹砂(朱砂)︱丹桂。2.中成药剂型之一。多由数种矿物类药物用升华或熔合等方法制成;也有用一般混合方法制成的。常用以配制丸、散或锭等制剂:补心丹。

铅:[qiān]1.金属元素,符号Pb,原子序数82。银灰色。铅及其化合物均有毒。用于制造蓄电池和铸造铅字。也用作耐硫酸腐蚀、防放射线的材料。2.用石墨作笔心的笔叫铅笔。[yán]铅山,地名。在江西东部。

甲:1.天干的第一位。现常用来表示顺序的第一。2.第一;居第一位:甲级。桂林山水甲天下。3.动物身上有保护功用的硬壳:甲壳。指甲。4.围在人体或物体外面起保护作用的装备。用金属、皮革等制成:盔甲。装甲车。5.旧时户籍的编制单位。若干户为一甲,若干甲为一保。

乙:1.天干的第二位。见〖干支〗。2.(Yǐ)姓。3.我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乐谱上用作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的“7”。见〖工尺〗。4.画“乙”字形状的记号,从前读书写字时常常用到,例如读书读到一个地方暂时停止,在上面画个“ㄥ”形的记号,或是写字有颠倒、遗漏,用曲折的线勾过来或把补写的字勾进去,都叫做“乙”。古书没有标点,到一段终了而下无空格时,有时也画个“ㄥ”形记号,表示第二行起是另一段。

成语评论

哎,你别说,“丹铅甲乙”这成语听起来有点文绉绉的,但用对了场景还真是挺贴切的。比方说,老张拿着红笔给学生批改作文,边改边嘀咕:“这段比喻用得妙,但标点符号得丹铅甲乙一下。”你看,这不就是成语活用的例子嘛?

等等,这成语到底啥意思呢?简单来说,它指的是修订文字、评定优劣的过程,就像古人用朱砂(丹)和铅粉(两种颜色)在书卷上做标记。比如出版社编辑审稿时,对着稿子圈圈点点:“这段逻辑得再‘丹铅甲乙’一次,否则读者容易看糊涂。”这么一解释,是不是立马接地气了?

说实在的,现代人虽然不用朱砂铅粉了,但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可不能丢。就拿自媒体创作来说吧,你写完文章是不是得反复修改?这时候就能说:“这篇稿子得来个丹铅甲乙,把啰嗦的地方都删掉。”对吧?修改的过程,其实就是让内容从“青铜”变“王者”的关键步骤。

有人可能要问:这和“咬文嚼字”有啥区别?嘿,问得好!丹铅甲乙更强调系统性修订,就像建筑师拿着蓝图反复调整细节。比如公司开会讨论方案,主管指着PPT说:“咱们得丹铅甲乙这三个重点板块,数据支撑部分还得加强。”你看,这就是既有整体把控又有细节打磨的意思。

个人觉得啊,这个成语最适合用在需要团队协作的场景。比如说剧本围读会,编剧、导演凑在一起,你加句台词我改个场景,这不就是集体版的丹铅甲乙吗?这种碰撞往往能擦出意想不到的火花,就像老话说的“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再唠个实际点的例子。学生写毕业论文时,导师拿着初稿画满红蓝批注:“参考文献格式要丹铅甲乙,第三章的案例还得深挖。”这时候千万别觉得导师挑剔,毕竟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就像做菜,大火爆炒之后还得小火慢炖才入味。

说到底,丹铅甲乙背后藏着个硬道理:追求完美可能永远在路上,但每次修订都是向更好的方向迈进。无论是码字、做设计还是搞科研,这种“较真”的劲儿才是把事情做漂亮的关键。下次遇到需要精修的东西,不妨也来句:“走,咱们丹铅甲乙去!”

"丹铅甲乙"的相关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