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hì
  • lòu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bù qī shì lòu

成语解释:屋漏:古代室内西北角。原指独处于室时慎守善德,无愧于心。后转义为心地光明,在暗中也不做坏事,不起邪念

成语出处:清·名教中人《好逑传》第13回:“自是大臣守正,不欺室漏。”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形容为人正直

繁体字形:不欺室漏

英文翻译:No cheating

不欺室漏的意思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欺:1.欺骗:自欺欺人。童叟无欺。2.欺负:仗势欺人。欺人太甚。

室:1.屋子:教室。室内。2.机关、工厂、学校等内部的办事部门:调研室。会计室。3.家;家族:十室九空。宗室。4.家属或妻子:家室。继室。5.星名。二十八宿之一。

漏:1.东西从孔或缝中滴下、透出或掉出:壶里的水漏光了。2.物体有孔或缝,东西能滴下、透出或掉出:漏勺。锅漏了。那间房子漏雨。3.漏壶的简称,借指时刻:漏尽更深。4.泄露:走漏风声。说漏了嘴。5.遗漏:挂一漏万。这一行漏了两个字。点名的时候,把他的名字给漏了。

成语评论

不欺室漏”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陌生,但它背后藏着一种朴素的智慧——即使身处无人可见的角落,也要保持内心的正直。比如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非要做到‘不欺室漏’呢?没人看到的事情,做了也没关系吧?”其实答案就在我们的生活里:一个人真正的品格,往往体现在无人监督时的选择。

举个例子:小明在超市自助结账时发现扫码机漏扫了一盒鸡蛋,周围没人注意,但他还是主动叫来店员补上费用。这种“小事”看似无关紧要,却恰恰印证了“不欺室漏”的力量——它让小明赢得了店员的信任,下次购物时店员甚至会主动帮他装袋。你看,不占小便宜的举动,反而带来了更宝贵的人际关系回报。

再比如历史上的“杨震拒金”故事:东汉官员杨震深夜拒绝下属送来的黄金,说出“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名言。这种在私密空间坚守原则的态度,不仅塑造了清官形象,更让“四知”精神流传千年。这说明“不欺室漏”不仅是个人修养,更是社会良性运转的基石。

有人可能会困惑:现代社会到处是摄像头和数字痕迹,还需要强调“不欺室漏”吗?其实科技越发达,这种品质反而越珍贵。当我们在匿名论坛发言、用虚拟身份社交时,能否保持善意和真实?就像网络暴力频发的今天,选择不跟风攻击他人,就是当代版的“不欺室漏”。

我个人认为,这个成语最动人的地方在于它打破了“表演式正直”。真正的修养不是做给别人看的,而是像呼吸一样自然。就像家里没人时依然整理好床铺,不是因为会被夸奖,而是培养自律的习惯。这种发自内心的坚持,终将在某个意想不到的时刻,成为照亮生活的光。

说到底,“不欺室漏”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我们与自己相处的模样。当外界的约束消失时,你是否还能听见内心的指南针?答案或许就藏在每天那些无人见证的选择里——而正是这些选择,默默编织着人生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