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bù nài zhī hé
成语解释:指无可奈何,无法可想。
成语出处: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八:“相国老夫人听得悲泣,不奈之何,故谒微生,愿求脱命计。”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指无法
繁体字形:不奈之何
英文翻译:What can I do for you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奈:1.奈何:无奈。怎奈。2.怎奈;无奈。3.姓。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何:[hé]1.疑问代词(a.什么,如“何人?”b.为什么,如“何必如此?”c.哪样,怎样,如“何不?”“何如?”d.哪里,如“何往?”e.发表反问,如“何乐而不为?”)。2.副词,多么:何其壮哉!3.姓。[hè]古同“荷”,担。[hē]古同“呵”,谴责。
哎哟喂,这“不奈之何”可是个挺有意思的成语啊!你瞅瞅,字面上好像是“没办法奈何它”,说白了就是“无可奈何”或者“束手无策”的意思。比如说,小李最近被领导塞了个根本完不成的项目,加班加到怀疑人生,最后只能摊手说:“这事儿真不奈之何啊!”——你品,你细品,这种既带点自嘲又承认现实的状态,是不是特别传神?
那问题来了,这成语和“无能为力”有啥区别呢?嘿,问得好!举个例子吧,老王家的熊孩子沉迷游戏,道理讲了一箩筐,手机没收了三次,结果孩子转头又偷摸玩上了。老王气得直跺脚,最后只能摇头苦笑:“不奈之何,不奈之何哟!”这时候要是用“无能为力”,味儿就不对了——毕竟老王试过各种招儿,只是实在搞不定,这种带着点折腾劲儿的感觉,才是“不奈之何”的灵魂。
说句实在话,现在大伙儿用这成语的场景可比古人多多了。就拿我邻居张姐来说,她家楼上装修天天电钻声震天响,物业跑了八趟也没辙。那天在电梯里碰见她,她两手一摊:“这不奈之何的事儿,干脆戴降噪耳机跳广场舞去!”你看,这种带着点幽默感的豁达,反而把负面情绪化解了。要我说啊,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学会用“不奈之何”的心态,可比硬杠着强多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咱可不能把“不奈之何”当万能挡箭牌啊!前阵子有个实习生总把“这事不奈之何”挂嘴边,后来被主管怼了:“方案没通过就再改十遍,哪来那么多不奈之何?”所以说嘛,这成语用对了是智慧,用错了可就是摆烂了。关键得看你是真尽力了,还是拿它当偷懒的借口。
说到底,“不奈之何”就像生活给咱们发的一张体验卡。遇到实在跨不过去的坎儿,不妨学学苏轼那种“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劲儿。但别忘了啊,该较真的时候还得较真——毕竟老祖宗还说过“事在人为”呢!这两句话放一块儿琢磨,嘿,那才是真通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