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uì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bù yí bù huì

成语解释:夷:指伯夷;惠:指柳下惠。不做伯夷也不学柳下惠。比喻折衷而不偏激。

成语出处:汉 扬雄《法言 渊蹇》:“不屈其意,不累其身,曰:‘是夷惠之徒欤?’曰:‘不夷不惠,可否之间也。’”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形容中庸温和

繁体字形:不夷不僡

英文翻译:one 's disposition is neither irritable nor careless

不夷不惠的意思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夷:1.平坦;平安:化险为夷。2.破坏建筑物(使成为平地):烧夷弹。夷为平地。3.灭掉;杀尽:夷灭。夷族。4.我国古代称东方的民族,也泛称周边的民族:淮夷。四夷。5.旧时泛指外国或外国人:夷情。华夷杂处。6.姓。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惠:1.给予的或受到的好处;恩惠:小恩小惠。施惠于人。受惠无穷。2.给人好处:平等互惠。3.敬辞,用于对方对待自己的行动:惠临。惠顾。惠存。4.又同“”。

成语评论

不夷不惠”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陌生,但它背后的道理其实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先举个简单的例子:公司里有个项目需要决策,有人主张激进改革,有人坚持保守维持,而老王却提出“先试点再推广”——既不盲目跟风,也不固守现状,这种态度就有点“不夷不惠”的味道了。

有人可能会问:夷和惠到底代表什么?这里其实借用了两位古人的处世态度。伯夷(夷)是宁肯饿死也不妥协的刚烈之士,柳下惠(惠)则是随和到被人调侃也不生气的“老好人”。成语正是提醒我们:别走极端,在原则和变通之间找平衡。

记得去年邻居家孩子填志愿,父母一个非要他学医,一个坚持让他搞艺术。孩子自己呢?最后选了医学相关的视觉设计专业,既没完全违背父母期待,又保留了自己的兴趣。这种“中间路线”看似普通,其实正是“不夷不惠”智慧的生动体现。

为什么现代人需要这种态度?观察社交媒体上的争论就能发现,非黑即白的站队越来越常见。比如讨论工作方式时,“躺平”和“内卷”的标签满天飞,但现实中更多人其实在找第三条路——可能周末加班赶项目,但周中调休去爬山;既追求职业成长,也守护生活品质。

个人觉得,这种智慧特别适合处理代际差异。老一辈常说“我们当年如何”,年轻人总想“颠覆传统”,其实不妨学学陶渊明:他既不当官场的应声虫(不夷),也不做完全避世的隐士(不惠),而是“采菊东篱下”过自己的小日子,反而活出了千古传诵的诗意。

下次遇到两难选择时,不妨像调试琴弦那样找找“松紧适中”的状态。比如对待新技术,不必全盘拒绝也不用盲目追捧,可以先尝试用AI工具辅助写邮件,同时坚持手写读书笔记。这种渐进式的接纳,往往比非此即彼的立场更有生命力。

说到底,“不夷不惠”不是叫你做墙头草,而是培养一种动态平衡的能力。就像冲浪者顺着浪势调整姿势,既不完全对抗自然,也不放任自己被淹没。当黑白之间的灰度地带被真正看见时,解决问题的空间反而更宽广了。

"不夷不惠"的相关成语